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二十九)

讓時光在腦中往回轉一陣,約開始於一九五七年,初搬至台灣南部鄉下,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和在城市是那麼不一樣,新奇與新鮮的感覺和後來數年的漸進變化,讓許多的景象在我那時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說那時的家庭用水,剛搬去時住處還沒有自來水裝置,在宿舍區有一口共用的手壓式的抽水機,要用水時都要費點力嘰嘰嘎嘎上下壓動手把,把水抽至水桶裡,再提回家倒入貯水缸備用;每次水注滿了缸,母親都會提醒用明礬在水面上划幾下好讓水中雜質沈澱。而女孩子們幫助家務就就近在抽水機旁洗碗洗衣服。圍著抽水機的那塊水泥地就自然變成宿舍區的一個交流場所。先來後到的教員眷屬們大概都先從這裡互相認識。

但這種用水方式好像只維持了半載一年,沒多久,學校就全面的裝置自來水管線,家家都有自來水可用了。那口抽水機也不知何時被拆走了!生活的便利往前跨了一步!

再來談到廁所,建在住房一個角落只比一公尺平方面積稍大的蹲式廁所,它的設計可能參考了日式房屋的廁所;一面牆底與地板接觸處有一個長方形對拉門的透氣窗口;窗口是朝著屋外的空間,因為通風良好因此屋內並沒有異味。而排泄物排放至地底一個大型容器內,定期有掏糞的人士肩擔著兩個大木桶,手拿著一個長竹柄大勺來到後院,通過一個專用的對著屋外的通口來掏糞。宿舍區裡每家都是如此;只有單身老師宿舍區不太一樣,因為他們是用和住處分離的公共廁所。

掏糞人擔走了的排泄物便變成了農田裡施肥的肥料。物盡其用的傳統生活型態已經老早不再,代之而起的是化學肥料與農藥的大量使用,讓現代的農作物問題叢生,而人類的各類疾病也越發的頻繁與難治!

也是和用水情況一樣,住了沒多久學校便開始全面改建蹲式為抽水馬桶廁所。先是從校園內幾間學生用廁所開始。還記得有一次工人在建築當中,有人帶著校方主管人士站在工地周圍參觀與講解,我們正在附近操場玩耍的幾個教職員小孩好奇的也湊過去看熱鬧,似懂非懂的看著深入地下的鋼筋水泥的建築結構,聽著講解的人解說著排泄物從馬桶水沖下去後,在化糞池是經過怎樣的程序,最後化成水從下水道排出去的新式廁所的運作過程。當時的那幅景象至今仍記憶猶新。如今全台灣絕大多數地方早已是基本居住設備的抽水馬桶,可能沒有幾人在進盥洗室時會對馬桶多所思考,但親身經歷了那段舊式改新式廁所的轉換過程的我對後來不管住在哪對馬桶的維護都一直是重視的。

時代的巨輪不停的向前轉著,五六十年前親眼見證過的由舊變新,由無變有,由落後變新潮...的社會上方方面面快速與巨大變遷的事務,是不勝枚舉;在此再舉一樁。就拿家庭用的爐子來說,記得很小很小只有幾歲的時候,家裡燒的是煤油爐,搬到台灣南部有一段短暫的日子是燒木炭與鋼碳;這段期間母親每次做飯都得先起爐子;首先在爐內圓形金屬篦子上先放幾團易燃的紙類,紙上放較細小的乾枝枯葉,再在上放較粗的木頭樹枝,最後把木炭或鋼碳放在最上層;如此在紙上一點火,慢慢的爐子就點起來了。但偶爾連著雨天的天氣潮溼的柴火讓爐子怎麼點就是不着,碰到那種情況就真是急煞人也!

後來市面上出現了圓柱狀如排球體積大小的煤球,在球體有幾十個圓形上下穿通的通氣孔。配合這種煤球,家家都要買一種水泥鑄的大型的爐子,靠著開關爐子底下的通氣口拉門的大小,可以控制火的強弱與是否要一直延續燃燒下去。這種煤球好像用了一兩年又有一種上好品質,質地緊密的稱為原子煤球的燃料出世;它的樣子和大小都和先前的一樣,不一樣的是這種煤球一顆竟然可以連續燃燒二十四小時。

記得每晚父親最後睡覺前都會拿專用鐵夾把爐裡下層完全燒盡的一顆丟掉,再把當天用的一顆放到下層,然後在上層放一顆新煤球,放好後把爐底的拉門關上,只留一條細縫,經過整個晚上舊煤球的餘火就會徐徐的把上層新煤球點燃。父親總是在爐上放一大壺的水,第二天一起床一拉開爐底拉門,不一會兒藍色的熊熊火焰便從每個小圓孔竄出,一下子就能燒開一壺泡茶的水。不需用火的時候就縮小拉門通氣量;如此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都有火可用,在當時已經覺得相當便利!但再便利還是得天天換一次煤球。

大約到了一九六幾年,桶裝瓦斯開始出現,這種更便利清潔的家庭燃料很快便普遍起來。雖然後來更新式的管線瓦斯,電爐,電磁爐...等相繼面世,桶裝瓦斯相信至今仍是台灣最普遍的家庭燃料。台灣經濟騰飛的那些年,社會上每個家庭隨著進步的旋律所發生的各式變化,如今憶起來還是蠻有滋味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