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新的一年與大家共勉之!Happy New Year!


“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訓

Human intentions are like the roots of trees.
Those who intend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must plant the intention securely.
They must be modest and humble with every thought of it.
Every speck of dust around it must be treated with the convenience of others in mind.
In this way the sky and earth are moved to let good fortune be produced from myself.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a note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videos on this website will temporarily cease production, due to the upcoming move and construction of a new website. When new videos appear, this site will give notification of how to see them online. Thanks to all those who have used them.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雜言幾句


朋友在她的臉書有個訊息,說今天12/21/2012是芥末日;真有意思。世界要末日了...喧囂了一陣;就像吃了芥末嗆了一嗆,之後就沒事了...其實本來就沒事的;庸人自擾之罷了!

*************

最近不自覺的想到,有一件事倒是有點值得玩味:為什麼一些最偉大的先賢,聖哲,覺者,神人都是誕生在距今兩千多年前;在那之前與之後就都沒有那麼精彩了?我在此列出一些年份大家瞧瞧。

佛祖              2635

老子(?)     2583

孔子              2563

蘇格拉底        2481

柏拉圖           2439

亞里士多德     2396

莊子              2381

耶穌              2012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 (十六)

台灣花蓮市的明禮國小,是我小學階段讀過的四所學校的第一所。這是一所在民國前十四年就已經成立的老小學。雖然我只就讀了大概一學期,對其樣貌已記憶模糊但卻有兩樣事是記憶猶新的 -學校操場上幾株又大又老的榕樹以及在那些樹下的一種特殊活動。

那幾棵樹和學校的年齡差不多,都是已超過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了。在那些樹下留下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純真的嬉笑聲與各種各樣戶外活動的記憶。對我來說,我在那幾棵樹下的一份記憶卻是蠻特別的-防空演習。

因為家就在明禮國小附近,在短暫讀了一所幼兒園後,便入學該小學。開學時,除了規定的學用品外,父母還得為我買一個綠色的小布包;這包約一半的A4紙大,像個小書包似的,也可像書包一樣背在一邊肩膀上,包還有蓋子,蓋子上還有按釦。

包裡邊有什麼呢?包裡邊裝的是折疊整齊,約一米平方的一塊綠色棉布。這塊布是幹什麼用呢?- 防空演習用。

一九四九年雖然國民黨軍隊撤退台灣,但兩岸仍嚴重敵對,不時的發生衝突,如:一九五四,五五,五八年的砲戰,五五,五六,五八年的空戰;尤其慘烈的是在五五年的一江山陸海空全軍種的戰役...等;再加上老蔣總統強力灌輸人民“反攻大陸”的口號無處不在,全台灣充斥著準備戰爭,迎接戰爭的氣氛。我在五五年一入小學就要參加防空演習的訓練,就不足為奇了。

演習訓練大概是這樣的:當空襲警報發出時,全校任何人不管在做什麼要全部停止,然後背著小綠包列隊跟著老師或指導員快速跑到操場邊的大榕樹下,列隊站好,蹲下,迅速拿出小綠包裡的那塊綠布,打開,然後包蓋在自己的頭身上,雙手抱膝低頭捲曲,保持安靜,直至警報解除,才能出聲。

想像一下,從飛機上看下來,幾百個連在一起的,一動也不動的小綠坨坨,有的在樹蔭下有的沒有任何的遮蔽,一定以為是地上的某種灌木叢!
如果當時真有空襲的情況,是否能騙得過轟炸機的投彈手?真的不得而知!

慶幸的是,兩岸終究是沒有發生大規模殺傷的戰爭,反而逐年愈趨理性的走向諒解,交流,互惠...的良性互動上;讓人民可以安居樂業,政經都向上提升。

**************************

私は小学生の時に四つの学校で学んだ。台湾花蓮市の明礼国小は最初に
入った学校である。1897年(民国前14年)にすでに創立していた古い学校であった。
私はわずか一学期ほどしか通っておらず、その外観の記憶はすでに定かではない。
にもかかわらず、運動場にあった大きくて古い数本のガジュマルの木と、
その木の下での特別な出来事は記憶になお新しい。

それらの木と学校の年数は同じくらいで、ともに110年を超える歴史があった。
その木の下には、毎年毎年、子供たちの純真でにぎやかな笑い声と様々な
屋外活動の記憶が残っていた。私について言えば、
その木の下での記憶は非常に特別なものであった。それは防空演習である。

我家は明礼国小の近くだったので、少しの間、幼稚園に通い、すぐに
その小学校に入学した。学校が始まる時、両親は規定の学用品のほかに、
私のために緑色の小さなカバンを買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
それは4Aサイズの半分くらいの大きさで、小さい学生鞄といった
感じのものであった。また、学生鞄のように片方の肩にかけること
もでき、上蓋には留め金も付いていた。

カバンの中には何が入っていたのか?中に入っていたのはきちんと折り畳んだ
1m四方の緑の綿布である。この布は何に使ったのか?
それは防空演習用であった。

1949年、国民党の軍隊は台湾に撤退したが、台湾と中国は依然として激しく
敵対していた。たびたび衝突が起こっていた。
たとえば、1954、55、58年の砲撃戦、55、56、58年の空中戦、
とりわけ痛ましいのは55年の一江山の陸海空全軍戦…等。さらに蒋介石総統が
国民に強力に植え付けた「大陸を反撃せよ」のスローガンはそこかしこにあ
った。台湾全土に戦争の準備をし、迎え撃つ雰囲気がはびっこっていた。
私が55年に小学校に入学してすぐに防空演習の訓練に参加したのは、
不思議なことではなかった。

演習訓練はおおむね次のようなものであった。空襲警報が発令された時、
全校の如何なる人も、何をしていようとすべてやめ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その後小さな緑のカバンをしょって、列を作って先生や指導員について、
運動場のガジュマルの木まで早足に走った。
きちんと並んでしゃがみ、手早くカバンの中の緑の布を取り出し広げた。
れを頭から被り両手で膝をかかえ、頭を下げて身体を丸めた。
警報解除になるまで、静かにしなければならず、声も出せなかった。

想像してみてください。数百人が数珠つなぎになって、ピクリとも動かない
小さな緑の塊が木の下にあり、また遮るもののない場所にもある。
上空の飛行機から見たら、きっと低木の茂みだと思うだろう。

もし、当時本当に空襲が行われる状況にあったら、爆撃機の爆弾を投下する
兵士を欺き得たかどうか、全く知る由もない。

幸いにも、台湾と中国は結局のところ大規模な殺傷にいたるような戦いは
起きなかった。かえって、年々、共に理解し、交流し、互恵の良好な理性的な
方向に向かっていった。国民は安心して落ち着いて生活でき、
政治経済が共に上向きになっていった。

日訳 後藤香代子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新書簡述 Words from Scott Davis for his newly published book


外子窮四十多年所有的時間心力,鍛鑄出在最近出版的這本書; 我想我應義不容辭的為他介紹一下。只希望能拋磚引玉或提供參考甚或交換觀點。感謝批評指教。




The Zhou yi 周易 is placed at the head of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in China. It is a very old text. Some lines in this text are very similar to language used in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name of this text means the functions of “Changes” (yi) of the Zhou, and it is believed to come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ree thousand years ago. It is a system to be used for divination. Later thinkers discussed these lines in terms of a cosmological worldview.

When people want to understand this classical text, they can use it for divination or for its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fascinating and profound thoughts about human life in the cosmos. These avenues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are well-developed, and are rich in contributions from the millennial collection of commentaries that have preserved an ancient way of thinking and living for generations of readers until the present.

If, however, somebody asks questions about the organization of this text that are strictly limited to the problems of understanding it simply as a text, one finds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 have not attended very well to these approaches. While methods of divination or of wisdom are very complex and highly developed, the usu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that ask questions about composition, narrative or argumentativ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extual structure, and other literary devices, have been neglected, due to the speci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classical tradition, and the long and rich circumstances of the thinking that are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my book attempts to cut through some confusions that are probably caused by taking this classical work as a book like any other, and tries to establish in what sense it is a book, how it was composed, why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ok” appear where they do, and what kinds of ideas about “meaning” and “reading” belong with this archaic work. My book is not a translation, certainly; it is also not exactly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u yi, but is an exploration of how it works as a text. My methods derive from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which is a practice of engaging and working with cultural symbolism, that comes from long experience with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ways of life from many different peoples around the world. By reading The Classic of Changes in Cultural Context: A Textual Archaeology of the Yi jing, people may find new patterns in the sequence of 64 hexagrams that comprise the text, along with the accompanying symbolism of the text for each hexagram and each line of each hexagram, so that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and nature of the text is easier.

The results of this exploration show that the Zhou yi text is very, very carefully designed as a model of the cultural world of this ancient, Bronze Age culture. The techniques that the composers used to design this work were extremely sophisticated, allowing them to cod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essages in terms of contrasting and symmetrical patterns. The text is heavily inter-connected, so that the images and symbols that are found therein work like holograms, to show readers different circuits of connectedness within their society and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There is a complex formal style that underlies the work, but it is not a straightforward mathematical notation; rather, the symbolism is composed as modules and the text has a modular style of integration that brings in images, symbols, linguistic components, formal symmetries, and design strategies that work together in an overwhelmingly effective way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access to the experience of living in an ancient society that was organized with age groups an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ristocracy and kings. The use of symmetry in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the text is particularly striking, because these symmetries were manipulated and broken in order to indicate “switching-points” in the design that were also points of exchange or transformation within the society. In effect, this holographic model of archaic society was a profound and complex auto-ethnography conceived and executed by some of the finest minds of the ancient world. From it we can learn about Bronze Age China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but we can also learn about how complex formal design was created in a way that included the life worlds of those people, in order to model social and cultural realities of that time. My book is a first,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issues and fundamentals of this kind of analysis; 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further refinement and further discoveries, because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China has many insights for us to learn about how to structure textual symbolisms, as well as how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s of being human.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井上女士的來信(七)


井上女士昨天的來信讓我驚喜又欣慰;驚喜的是全篇只替她改了一個字,欣慰的是她的進步的速度,實在令人佩服。馬上貼出與大家分享。

***************************


老师 您好!
最近忙吗?上个星期我去了东京。
这次去东京的目的是跟朱方漩见面。朱方漩是三年前
我和同学去大连短期留学时相识的大学生。

我们11月15号早上8点在东京火车站见了,
坐鸽号观光汽车去一天日光旅游。
在车里她一直说来日本以后的事。她来到日本
的第一年,半工半读很忙,现在在专心学习。

她明年准备报考研究生。这天天很蓝,
中禅寺湖很清澈,许多树还残留着红叶,
日光东照宫那边很有风格,我们玩儿得很开心。

第二天16号我们又在东京火车站见。这天我的
两个朋友陪同我们一起坐双层公共汽车观光了
皇宫,银座,丸之内一带观光了。
观光后在东京火车站正面的大楼里的餐厅吃午饭。
下午三点朱方漩回学校了。隔了三年跟她见了面
我感觉到她成長了很多。她说如果考上的话明年一定
来宫崎玩儿。这也是我希望的。
我对东京的情况完全不熟悉。这次我给几个朋友添麻烦了。
我非常感谢她们。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電影展

暫居在南德的這個小大學城已近尾聲的這段時期,竟碰上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中國電影展;從上週四(11/15)到週日(11/18)四天,一共放映了九場電影;外子是九場一秒不差的全看了,而我也看了七場。之所以如此拼命三郎似的趕場,是因為每部電影都只放映一場,錯過即再無機會。

這九場電影是:24城市,流浪北京,春風沈醉的夜晚,未完成的生活史,地上空間,站台,算命,中國門,圖雅的婚事。

除了“春”及“圖”兩部是劇情片外,其他的大致都可稱是紀錄片形態。總的來說,從電影中許許多多的鏡頭裡可以看出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方方面面的變化。變化的過程及引起的副作用,讓很多人迷惘,無奈,憤怒與放棄...,但當然變化最大的影響還是全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準。

“地上空間”談的是土地與空間的變化,“中國門”省思的是大陸大學的高考。

我及其他幾位學者朋友非常幸運的和這兩部電影的年輕導演-王楊先生有一場餐敘,輕鬆益智有趣的談話,令大家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王導演見證的是“後生可畏”這個成語;他在23歲完成他的第一部電影“地上空間”,之後的四年到今年,他已在拍他的第四部也是第一部劇情片了...他仍是個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如果大陸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後起之秀,難道不令世人畏懼嗎?而我覺得欣慰的是,這是民族之幸!

我祝福他更上層樓,未來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讓成果的花朵怒放在藝術的殿堂!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2012 仲秋及歐遊雜記(七)(完結篇)

八月十九號,我們參觀了兩個有意思的地方:盧森堡大公國和法國的斯特拉斯堡。

盧森堡大公國(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是一個內陸迷你小國, 面積只有兩千多平方公里,大約是台灣的十四分之一,人口只有五十萬左右;雖然這麼小的規模,它卻是GDP最高的國家,也是歐盟區內金融投資方面非常重要的國家。它的三面被德國,法國與比利時包圍;曾經被不同的國家殖民,直到十九世紀才開始成為自主的國家。

這個國家是多種語言並用,學生要學的已經是至少三種:盧語,德語和法語;小學低年級學盧語,高年級學德語,中學開始又轉成法語。令人羨慕的方面是,好像人人都會好幾種語言,但實際上,聽說不少年輕人說話混亂,更別說能出什麼文學大家了。也許是它地理與歷史的原因,讓她不得不形成一個真正多元化的地方,也就是說非常的國際化;可能就是因為這種感覺,這次到過的地方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迷你王國-盧森堡了。

她有一個景點,名稱是-盧森堡大峽谷。在還沒到達時,聽導遊的介紹,腦中浮現的景象是那個以前去過的,美國科羅拉多河切割出的,1500公尺深的大峽谷。但當我們被帶到目的地,導遊指著下面有點低凹的地方說:這就是盧森堡大峽谷...開始還以為導遊在開玩笑逗樂大家...這只不過就是一條小小河谷怎麼說成是大峽谷?但它就叫做-盧森堡大峽谷。因為是夏天,河谷裡佈滿了樹木,處處濃蔭遮蓋,看不出它的深度;記得的就是那條甚至稱不上河的小渠而已。

在法國東北位於德法邊界上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城;雖然她目前是屬於法國,但在歷史上這個城是被德國法國搶來搶去換著統治的,因此她就變成兩種文化的交匯地。導遊帶著我們去老城區,亦即沿著伊爾河的小法蘭西區參觀;那些中世紀風格的,年代久遠的白牆黑褐色木條木柱的房子,以及古老道路,石橋,教堂,廣場...等的景觀,很令人印象深刻!但最令我難忘的,是她的火車站裡竟有一間專門的,門隨時都是開著的辦公室,這間房子是幫助各類殘障人士在交通上的各種困難。看到這個設施讓我內心感動莫名。我到過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還都沒見過這樣鄭重的對殘障人士關懷的建置。心中不由得很欽佩這個城市。

八月二十號是這次旅行張教授和我們兩家的最後一天。全團來到瑞士首都伯恩;從車停之處要走到世界文化遺產的老城區。沿阿勒河兩邊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上面藍天白雲對應著地上的白牆紅瓦綠樹藍河...身處在這樣的空間,愉悅輕鬆如置身天堂!老城區也很有特色,建築,人物雕刻,鐘樓...等,都讓人賞心悅目。只有那在大街旁的兩條購物商店長廊,散出多了一點的商業氣息!

在駛向洛桑的途中,瑞士的湖光山色也讓我們飽覽無遺。但在洛桑有景點不是不開放就是在修繕,又加上要趕路,因此就有點走馬逛燈式的,沒仔細看什麼。從洛桑全團搭上了渡船,要從日內瓦湖的北岸,斜跨該湖,渡到南岸的日內瓦市;這船既是當地人的交通工具,也是觀光客的遊覽工具,因此船上人不少,滿熱鬧的。

在游船上我非常幸運的能和一位極不平凡的老先生請益對談了一陣;這份經驗讓我獲益良多而深刻記憶。
在十天整個的旅程中我注意到,除了每位團員都對他們的老師-這位老先生及師母相當的尊崇外,這位老先生以他的年齡不但沒有缺席任何一項活動,還不露倦容的和大家一樣的進進出出,上上下下...,每次的集合時間只會早到從沒遲到過...。我直覺的認定這位老先生是不平凡的,但行程緊湊,直到最後一天在游船上,我才終於有一個和他談話的機會。

年近八旬,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畢業,在青康藏高原工作過不算短的時間,又曾在許多所名大學教授數學,梅花拳第十七代傳人,有弟子三千的-燕子杰老先生;也就是這次來歐梅花拳武術團的武術大師。他為什麼一直在大學教書卻變成也教了那麼多大學學生武術的武術老師呢?

他告訴了我這個故事:原來他自小體弱多病雖然養父母一直視同己出的撫養他長大,但在考取北大的第一學期,差一點就得因病輟學,後得機緣拜名震武林有“沱南俠”之稱的韓其昌先生為師,開始練梅花拳。練拳以後不但治癒了他所有的病痛,還讓他逐漸身強體壯而深有所悟;而就因為他自己深受梅花拳所惠,便開始在他所任教的大學傳授給許許多多的大學生梅花拳的武術與哲學,歷經了好幾十年,因此也就有高學歷弟子三千,遍佈各階層;不但如此在九十年代還派他的女兒女婿到法國成立歐洲梅花拳武術中心,宣揚中華文化與武術精華。這次來歐的武術團除了旅遊還負有與歐洲學員武術觀摩與研討的任務。

以我一個對武術完全的門外漢,要請教一位武術大師有關的問題,是有點滑稽的;但當時不知怎的腦中一直浮出一個揮也揮不掉的問題,我遂直接的請教他,我說:燕大師您能告訴我練這種梅花拳能到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燕大師眼睛一直看著我,說:能用文字講的就是“凝神忘形”,但要說得明確是非常困難的...有一種情形可以比擬;剛出生後的嬰兒,他們平常的心態就是“凝神忘形”的。“凝神忘形”的心態,是嬰幼兒思維活動的自然表現。也就是說:不管孩子們在幹什麼,他們的心裡沒有自己的身體,只是某種慾望衝動之下全神貫注的行為。因此,他們的動作是那麼輕靈,神色也那麼專注,真摯。這才真正是“渾元一氣”的天真爛漫。但隨著慢慢長大,“雜質”就逐漸滲入。“雜質”就是人為的主觀意識...如果人的思維不能隨時隨地還原到嬰兒時期那種純屬自然的“凝神忘形”的心態,那他的武功任何時候也達不到“渾元一氣”...。

我非常感謝他專注的為我講解,在當時我也認為我大致是瞭解的。回來後,常常思考他的話,有一天忽然有所感悟而豁然開朗:人有各式各樣煩惱都是“心”難治的問題,古往今來各種學問,宗教都在教人如何“治心”;武術的最高境界簡言之,就是:“以武治心”,心能被治即能登“不二”境界,亦即連通宇宙,渾元一氣了。

很希望未來還能有機會再向燕大師請益。在此向燕大師及師母致最高的敬意與謝意!
同時也向這次旅遊主辦方-燕大師的女婿任軍民先生及女兒燕雁女士及張教授一家給予我們多方面的安排協助致謝。並在此也向所有同遊團員問好,盼有緣再見!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秋憶

楓紅楓黃逐漸退去,但艾藍根(Erlangen)的美秋仍令人留念!

第一株迎秋的樹

黃葉舞完了秋風,落滿路旁的空地

本圖和下三圖為大學公園的秋景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2012 仲秋及歐遊雜記 (六)

八月十六號,一早醒來心情有點興奮;因為要開始典型的乘遊覽車去其他四國的遊程了!
一切就緒,上了遊覽車,看了一眼這住了五夜的旅館,還是有一點點的留念。車子朝比利時方向開動,但我卻貪心的瀏覽窗外的巴黎街景;沒有不捨但還期望未來仍能有機會回來仔細的體驗這個城市!

我們這團很幸運的擁有一位好導遊,這位于姓導遊法語英語都流利,知識與經驗也頗豐富,又具有幽默感,沿途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在歐洲旅遊要注意的事項以及他過去碰過的許許多多有趣與嚴肅的故事;有時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時又令大家心有同感而莞爾,又有故事讓人聽來有絲絲的忐忑!例如,他說:...通常這些歐盟國家,邊界互不設防,但偶爾也會碰到邊界警察上來檢查證件;如果這次或未來你們碰到這樣的情形,一定要要求看他們的附照片的證件;如果他們要求查驗你們的隨身行李,不可馬上答應,一定要要求有第三者在場,找導遊或要求把車開到執法機關如警察局等才讓他們檢查...。因為曾經發生過歹徒假扮警察,上車要求檢查,結果把人家包裡的錢全沒收,然後逃之夭夭...。

這故事聽得有點讓人汗毛豎立;對不懂當地語言文化的許許多多外國遊客而言,真假警察如何分辨?要是證件也是假的怎麼辦?
導遊一再囑咐,不管到哪絕對別落單,而同行團員互相之間也要不時的照應。他還說了好幾個真實的故事:包括他自己不只一次的被扒經驗和以前他帶過團員的慘痛被竊的經驗。聽得我心有慼慼焉!因為我才在巴黎被扒了錢!

很快的到了比利時布魯塞爾廣場,又是人山人海,雖然如此,廣場周圍的每一棟古老建築都有特色;各種形態的雕刻不但精緻複雜而且美輪美奐,令人嘆為觀止!再加上廣場上的大片花展奪了許多人的眼球,也就多少放過了人擠人的難受。跟著擁擠人潮走入一條窄街的十字路口,頓時變得寸步難行,聽到有人說:尿尿小童就在那...很多人眼睛四顧,嘴裡問著在哪?在哪?當我們眼光尋到時,不由得噗嗤一笑...鼎鼎大名的小童,竟如此的袖珍?比一個大型寶特瓶大不了多少的尺寸;站在一不高的柱台上,在一個角落,不停的尿尿。與印象中的落差頗大,感覺有點搞笑。

還在路上時,導遊詳細的介紹了比利時的啤酒歷史,聽起來像是世界第一,說比德國的還要好...女兒與我當然不想放過這機會,進入一家看起來頗有歷史感的酒店,經服務生介紹推薦,各點了一種啤酒,入口一嘗,果然不凡,相當好喝。特別記下了該酒的名稱-Cuvee Des Trollss (若讀到此文朋友,有機會品嘗這種酒,歡迎交換品酒心得)。

八月十七號,到達荷蘭阿姆斯特丹,坐游船在運河體驗荷蘭風情,之後大夥去到民俗村,逍遙了不少時間;在村內有很多紀念品店,銷售琳琅滿目的東西,感覺特別俱有特色;尤其荷蘭木鞋店裡,滿牆,滿架子,滿簍子...都是各式花色圖案的木鞋,讓人目不暇給,愛不釋手。(木鞋製作的視頻不久會上傳)

八月十八號,來到德國的名城科隆,看了那座有名的大教堂,很是壯觀。之後又去離此城不遠的波恩(或稱波昂),參觀了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波恩大學。暑假期間,沒什麼學生,卻看到有新人在校園內拍婚紗照,讓我錯以為我在台灣!

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是波恩的驕傲,而在這個城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參觀了兩處有關貝多芬的遺跡:一,是在市中心Bonngasse 街上,外觀一點不起眼的,貝多芬在1770年出生與住了22年的房子。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能進入參觀,未來若能再遊此地一定會進入看個仔細。二,是一個很特別的景觀。費了一點心思的導遊,特別請遊覽車司機開到一處山坡後方的停車場,然後帶著團員爬坡;導遊要我們觀賞到這個景點的奇特處,要達到最高效果,就要從後面先看起;爬了一段坡終於上到頂上,導遊指著一座有點雜亂,長短粗細不一的管子堆起來的雕塑,說:你們看得出來這是什麼嗎?大家看來看去,想來想去,說不出個所以然,導遊說:那你們開始慢慢走到這雕塑的前方,然後拉開距離,看看能看出來什麼不?我們繞到旁邊還是看不出來,往前走了約莫二十公尺的正前方,轉身一看,哇!是貝多芬的頭臉;而距離拉得越開就越清楚,那一刻相當震撼而感動!真是一個巧妙奇特的創意點子。心中無限佩服!也很感激導遊有心的安排。(照片在歐遊圖文(七)中可看到)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2012 仲秋及歐遊雜記(五)

凡爾賽宮參觀完後,全團又搭地鐵返回;在一個要換乘的站,團員陸續走出車廂,火車的自動門關閉,開始移動時,突然一位團員驚慌大叫還跟著火車跑...一時把大家驚呆了!她的背包忘在了座位上,而所有重要證件及金錢全在裡面...眼看著火車越走越遠,大家的心跳都止不住的加快;你一言我一語想要找出怎麼辦時,女兒注意到月台的牆壁上有一個舊舊的不起眼的小箱子,箱上雖全以法文標注,但從幾個與英文有點相像的單字猜測,可能是一種在緊急狀況時可與站方對講的裝置;在那當下好像大家一時反應不過來,認為只有法語才有辦法溝通;可誰會講法語呢?...真的是老天保佑!當天就那麼巧有一位參加團活動的在地團員(或某位團員的朋友),一位大概是大陸留法的學生願出來幫忙,他走到那個箱子前,試著按了幾下一個鈕,沒想到箱內還真有人答話。他以法語與對方對話了一陣,報告了發生的事情,最後得知站方會通知有關人員,要失主即刻到下一站即可領回失物。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在許多自動化下無人管理的月台,這種能及時與站方聯繫的設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不是及時的通過對講箱通報,這位團員將面對的麻煩或損失不堪設想!
而會發生這樣的事,除了當天“凡”宮的參觀太疲累可能還要加上時差或在車上打瞌睡所致!

八月十五號是在巴黎的最後一天,大陸來歐的武術團在巴黎有一個研討會,非與會團員與家屬及朋友則可以有一整天的自由活動時間。有些帶小孩的就去遊樂場,想購物的就去老佛爺等百貨公司,而我和女兒決定先去達利美術館再去奧賽美術館看看。出了地鐵站,來到美術館所在蒙馬特區(Montmartre),頓時感受到濃濃的巴黎藝文氣息,街角小廣場有年輕音樂家在做練習演奏,街壁上有巨幅畫作或塗鴉;而走在山坡的窄街上,兩旁又有賣各式各樣東西的小店及飲食店。好像越接近目的地,街上的人就越多,又到了摩肩接踵的地步;一到人擠人的地方,就讓我隱隱約約的有種不安感,而不知為什麼走在這個區域,這種感覺特別強烈,我只好把背包一直緊抱在胸前,覺得這樣應該萬無一失!可哪曉得,也許就是我的這種護包的樣子,不幸被人盯上了!

來到達利美術館前,每人十歐元門票入內,仔仔細細觀賞了每一項這位偉大藝術家的作品;感覺那個空間仍然充滿著達利創作時的精靈氣,那種靈氣好像也觸動激發了我一部分藝文創意的細胞,讓我內在如焰火併發澎湃洶湧,難以自抑!我走到紀錄片放映區的沙發凳上想稍稍坐一下,再去二輪欣賞我較喜歡的幾幅作品...;在那一刻,整個心神全被那些磅礡的藝術想像與創作奇妙力與氣所佔領,期間,短暫意識到背包是放在身旁,也好像看到幾個年輕的女孩子在我包旁坐了一下,心中還一念閃過~這些女孩真不錯,年紀輕輕捨得花錢進來觀賞藝術...。等到參觀完畢去洗手間稍事梳整,洗完手要將背包掛在肩上時,赫然發現背包拉鍊三分之二是開著的...欸?從離開旅館就沒開過背包,怎麼會開著?...登時心臟狂跳,拉開全部拉鍊,一看,我那個才買不久心愛的小錢包不見了,裡面放有近兩百歐元的紙鈔和幾個硬幣;雖然被扒的不是主要的皮夾而是裝零用錢的小包,可是在當下那種氣憤難耐,自責,慚愧又懊悔的心情,許久都很難平復;一向謹慎小心的我,怎麼會讓這樣的糗事發生在自己身上?

出了美術館,雖經女兒勸慰但情緒仍然陣陣不由自主的激動,心中一直覺得憤憤難平!心想那些小偷扒手做這種讓人平白無故受精神與金錢上的損失,難道他們不怕報應嗎?那幾個假裝賞畫的青少女的嫌疑最大!

這生平第一次遭扒的經驗,著實讓我受了一次不小的驚嚇!但吃一次虧,長一份智,以後不會讓這種事再發生。也勸告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若去巴黎旅遊,千萬要時時提高警覺;不要以為那些要買票進場的質優展場不會有竊賊扒手類的人而鬆懈下來;否則就會像我這樣,留下一個許久都抹不掉的惡劣回憶。

因為這個惱人的事件,又加上又是人山人海,在第二個點-奧賽美術館,我們並沒有全心全意的參觀,只在幾個印象派展廳隨著人潮大致的參觀了一程。

這天唯一一件留有美好回憶的是武術團研討會後請全團在一家不錯的中餐廳,吃了一頓豐盛的自助餐式的晚餐,席間尚有法方政府及社會精英文化人士等的好幾位貴賓。與一位法籍在修身,練功,醫療...許多方面都專精的女士的談話,至今每憶及仍覺得回味無窮而受益良多。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2012 仲秋及歐遊雜記 (四)

八月十四號,早餐後全團步行至埃菲爾鐵塔(因我們下榻的旅館離塔很近); 這塔是巴黎最高的建築物,建在戰神廣場靠塞納河的一端,總高有324米,是在1889年就已建成。我們散步先從戰神廣場另端的和平門(或和平小公園)進入,看到有幾十根石柱,矗立在其中,每根柱子上都以不同的語言刻出“和平”二字。顯示出人類對和平的憧憬及期待。

通過戰神廣場,越走近鐵塔就越顯現出塔的壯觀;只可惜當天鐵塔電梯故障,無法在內部體驗塔身也無法登上頂端,再一次俯瞰巴黎,稍稍有點遺憾之感! ;遠看近看,看完了塔,穿過塔的底部,沒多遠就到塞納河遊河船登船處。

乘船游弋在所謂的巴黎的母親河-塞納河,清風拂來,水波粼粼;耳朵聽著講解機的解說,眼睛看著有點目不暇給的岸邊歷史文化的遺跡;悠悠然有點像在搖籃裡,昏昏然又像在夢境裡;在夢境裡接受著一次豐沛的藝文洗禮...。塞納河一遊,應該是許多人來巴黎必不可少的一程,也應是相當值得的一程。

遊完了巴黎母親河,大家搭乘深層地鐵直達在巴黎西南郊外的凡爾賽宮。這座鼎鼎大名的宮殿是歐洲最雄偉氣派,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築;它是法王路易十四始建於1682年,到1710年才完成的王宮。但到1789年,路易十六被挟,這宮殿才結束了它為王宮的歷史。之後歷經法國大革命,宮殿遭到不少破壞,直到1833年才被修復改為歷史博物館。1979年被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有關這宮殿的歷史資料裡,有一條非常的令人匪夷所思,說宮殿當時建成時裡面是沒有任何廁所,也沒有盥洗房,一直到1768年才有廁所,而到法國大革命1789年時,整個王宮也只有9個廁所,只有極少數最尊貴的人才有的用,其他的非常龐大的住者,就是每天把屎尿盆往窗外倒;因此環境的汙穢騷臭就可想而知。有一說,現在的皇宮花園當初就是排泄物的收集場。這種歷史資料讓人看了實在是很難想像,這王宮從蓋好到有廁所中間有58年不算短的時間,住在裡面的王公貴族怎麼處理排泄物問題?真的都小便在壁爐裡?或把屎尿盆都往窗外倒?實在令人費解!

在排隊等待進入參觀時,看到整個宮前的廣場萬頭鑽動如洶湧波濤,一波波入宮一波波出宮,很是壯觀。而氣溫居高又艷陽高照,已經有點讓人不耐!進入後,前面看的幾處展館雖然也擁擠但還可承受,可越往裡走就越不像樣;大批的人從較寬的展覽廳擠入越來越小,一間通一間(像中國傳統的廂房,房房相通)的展覽室,那情形是比摩肩接踵還嚴重,較像罐頭裡的沙丁魚;每寸都是人!有些在襁褓中的嬰幼兒,難受得拼命啼哭,滿頭大汗的父母也完全無助,擠在人堆裡,既無法迅速前進也無法後退。我還看到一些人蹲在牆角或靠在牆壁,臉色發白,用衣物摀著嘴,要嘔吐的樣子...這些種種不堪的現象,全因為人數太多,在高溫下所有展館既無空調,而窗戶竟也吝嗇的打開!

窗戶的問題,是這次的參觀,我們很多人在心裡的不解與抱怨!悶熱導致的窒息感,讓我每進入一展館就先注意窗戶開否?但失望的是每一個展室朝外的一面,那一扇扇巨大華麗的玻璃窗幾乎都是緊鎖着的;隔著兩三室才有一面窗是打開的...看見許多人在經過時都深呼吸幾口,像如獲至寶似的!

好不容易被推擠簇擁完成了參觀,出了宮重見天日,心中不禁一直的問著:在這麼熱的季節,對參觀的人數既不限定,又沒有空調,又不開窗戶,展覽方對觀光客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看法?
這天的這一程,留給我的是一個不怎麼好的回憶!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井上女士的來信(六)

這封是井上女士八月一號的來信,我覺得很精彩但到現在才貼出,在此要向井上女士致歉!因為這個暑假忙於計劃旅遊與出門旅遊;好幾樣要上傳的項目不是拖延就是擱置,現將慢慢整理出來;希望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完畢。謝謝閱讀。

*********************************

老师您好!
您最近身体好码?  我经常看老师的blog 。
我感觉很有意思,好像仍和老师偶然面对面似的。
我写了去桂林旅游的感想,可是我怕给老师添麻烦,
我让老师看我写的东西就满足了。我想给老师写句子,
对我来说也是学习汉语的一种方法。
7月8号晚上,我从中国桂林旅游回来了。这次我跟妹妹第一次参加
比较便宜的团体旅。到现在为止去中国时我都是参加我们中文班
同学安排的旅游。这次的团体旅游便宜是便宜,可是观光的时间很短。
我们每天被带去买东西例如宝石店,丝绸制品店,寝具店,中国工艺品店
等等。一起参加的一个人说这个旅游本来是这样的,就是带去买东西
所以我们不好发牢骚。可是好在团体中有一个很会还价的女士我也
乘机买了两个手镯和三条项链。
 
在桂林的第一天我们去看龙背梯田。那儿的梯田幅面很狭小,从山腰
往看下的确象龙背。在那儿现在也住着壮族。当天我们走了很长时间
计步器表示18000步。


第二天我们去看钟乳洞,导游说这个钟乳洞是世界上最大的。
洞内有各种各样的钟乳石,石笋,那些由于形状,颜色,叫作
银子岩,芦笛岩,永福岩等。
洞内有神秘的气氛,风景好极了,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洞内很凉快,很舒服。
第三天去坐船游览漓江。从游览船上看的风景太精彩了。
我真实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桂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我十分满足了。
            
下面兩点是我的观光以外的感想:

1  这次旅游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导游。
    以前我去过好几次中国旅游, 从来没听过中国人批评
    中国政府或共产党;可是这次中国导游却批评了好多
    他对中国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很愤怒。
    他是汉族可是他对少数民族的贫困的生活很同情。

2  最吃惊的事是第二天我们旅游团坐公车去看钟乳洞途中
    突然车上一个日本男性大声喊叫,接着又一个男性也大声地叫起来。
    我一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导游说:“我们这车异常地接近了中央线,让大家担心了。
    可是没有什么问题。请你们放心吧!”
    可是几个人说我们坐的车被别的几辆车超过了。这辆车开的不稳!
    我妹妹也说从她的坐位上能看见司机的后脑勺,
    她看见那个头渐渐地低下去...,
    看起来他在打瞌睡!!!
    那个司机态度也不好。几个人说:“我感到很害怕,不想再参加
    下面的观光行程了!”

    导游这才给公司打电话,结果到达下一个目的地时派来了一位新司机,
    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2012 仲秋及歐遊雜記 (三)

暑期的觀光“熱”季,在巴黎的各熱門景點都是人潮洶湧;當我們進入盧浮宮時,在大廳及入口處許多地方都有以法語及英語明顯標出“小心扒手“的警示語。我注意到許多人都悄悄把背包移到前胸,包括我自己在內。我一方面心裡感謝這些標語讓人提高警覺,另方面也在想這些標語如此明顯可見觀光客被扒的情況大概蠻嚴重;帶著一點點隱隱不安的情緒在心裡提醒自己此行一定要特別小心。誰料到越擔心事情還真的就發生了!讓我這份不好的回憶大概短期都很難磨滅。

八月十三號大陸來團整團人馬近中午抵達旅館,中飯後隨即開始巴黎的參觀行程。大家乘地鐵至凱旋門,然後要通過一個人擠人的地下道去到攀登凱門的入口,之後開始爬梯;偌大的建築物,內部的攀登石梯卻是又窄又陡,人們魚貫的往上走,若不是特別情況想停下來都有點不好意思,因此就勉為其難不停的爬,氣喘吁吁直到到達了一個休息的空間才停下來休息一會兒,之後大夥又繼續往上攀,終於到達凱旋門最頂端的觀賞台,一出門,馬上心曠神怡,在藍天白雲,陣風輕拂之下,可以三百六十度俯瞰整個巴黎市,那種愉悅境界不啻人間仙境!尤其那遠近馳名的香榭麗舍大道,從頭到尾竟然無法遁逃的全在我們眼底,得意之際已忘了上來時的費力。流連了一陣子,大家都有點捨不得離開這美景,但還有許多待看的,便啓程下梯,完成了凱旋門的參觀。

離開了凱旋門,開始在五光十色,現代裡攙合著古典,商業中透出了文藝的香榭麗舍大道上,一邊參觀一邊散步,走完了全程的大道,又看了沿途的大皇宮小皇宮,還通過亞歷山大橋,過塞納河,經榮軍醫院一直走回了旅館所在區域。整個下午的徒步行程讓我如今想來像是一個橫躺著的"T" 字;因為又上天又下地又走了全程的"香" 大道,面與體三維的體驗了這個世界名城。

在通往凱旋門的地道中,因為非常擁擠,幾乎是摩肩擦踵的狀況,團員散在人潮中但仍需互相注意,還不時的要確定一下領隊的位置與動向...我和一直走在我後面的女兒跟著人潮朝著登梯入口方向往前挪動,在快到集合點時,我轉頭往後一看,女兒完全不見蹤影,眼光迅速的掃視能見的範圍,也都沒見她的蹤影;我一時腦筋一片空白,一切思考功能全停頓...這是怎麼回事?一秒鐘前還在我後面走著,怎麼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我佇立在人潮在兩肩旁不斷往前移動而自己卻無法移動的茫然狀態中,努力的鎮定自己,想著我應在這等還是往回走去找她?心底一種無助之感慢慢升起並開始壯大時,她出現在視線裡...。

原來一個"小"扒手(約十二三歲的男孩)正在打開她背包的拉鍊,準備扒東西時,被她發覺,小扒手隨即往回逃,女兒卻迅速跟上,把他逼到牆壁前的條凳上,正顏厲色的訓斥了他一頓。雖然這突發事件好像來得急又去得快又沒讓扒手得逞,但卻著實的讓我一驚!
你相信嗎這一驚還不算什麼,還有二驚在後頭呢...。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2012 仲秋及歐遊雜記 (二)

雖然我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住過,可是因為一些因素,幾十年來只有極少的幾次是以純旅遊的目的而出行,而去的還都是離家不遠的郊區而已。這次有幸在搬來德國不久認識了一位大陸來的知名學者張教授及夫人。在一次聚會中,聽到他們談論在八月要和一個大陸來歐遊的團體做一個歐洲五國遊;在略知情況後,我即思忖著:因為外子要例行的去東京教一所大學的暑期班,約有一個月時間我是獨自在家的,而這段期間若能加入這個旅遊團,不但完全不影響家務,也是我的一個難得的,很久以來的出外旅遊的機會。

我便試著問他們,如果我也想加入他們的旅遊團有沒有可能?張教授與夫人卻立即告之:應該沒什麼大問題,他們將幫我向主辦方詢問...,我聽後高興異常;看樣子,這一時興起的出遊念頭還真有希望成真呢!果然,主辦方表示沒什麼問題,只要照著告之的步驟去做就行。在差不多一切都就緒的階段,在美國的女兒表示也想參加這個團遊,來看看歐洲;便又麻煩張教授向主辦方安排一些手續。非常感激大家的幫忙,最後一切都辦妥了。

八月十一號早上,我隨著張教授一家自艾蘭根搭火車一路西行,下午4點半左右到達法國巴黎。女兒已比我早幾個鐘頭自美國波士頓飛抵巴黎並在要下榻的旅館等待著我們;因為已經三,四年沒有長聚的機會,母女相見,甚是歡欣。

而大陸的來團要到十三號才能抵達巴黎,十二號就算是先到人員自己出外活動的一天。我們和張教授一家便決定先去盧浮宮參觀。體驗了巴黎不錯的公共交通系統。到了盧浮宮時,看到宮內宮外人頭鑽動,吵雜擁擠;讓我聯想到與約九個月前回台灣去外雙溪故宮博物院的人頭鑽動,人聲嘈雜,處處擁擠不堪的情況簡直不相上下。

也許是我已許久都沒有到所謂的 "知名景點" 旅遊,心中問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世界各地知名景點人們參觀的景象怎麼都像趕市集或廟會大拜拜式的?除了吵還是吵,除了擠還是擠!連博物館,美術館也不能倖免?記憶中,以前無論去哪個博物館或美術館參觀,即使人多也都還能享受靜觀思考,在展覽品前有一點點自己自由的與尊嚴的參觀空間。而這次在巴黎待的最久,看的東西最多但在兩處名景點卻留下了不怎麼好的回憶。後面會敘述。

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宏偉特殊不在話下,眾多展品也每每令人嘖嘖讚嘆!但限於體力與時間,除了個別特定非看不可的展館如:羅馬,希臘,埃及或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外,就是挑一些重點展品看,例如:"蒙娜麗莎的微笑","維納斯女神", "勝利女神"...等的;可偏偏這種情形也是大部份參觀人士的想法,因此想移動至"世界知名" 的展品前就簡直是寸步難行!

而我終究是擠不進觀賞"蒙"畫前的人堆裡,就只能站在人堆外,高舉照相機,拍了一張照片,自我安慰的認為算是看過了知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了!

盧浮宮主入口的玻璃金字塔是法國為了紀念大革命兩百週年,在1980年代請知名的華裔設計家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它的現代風格與盧浮宮古老的風格是迥然不同的;但奇特的是:它既能彰顯自己的獨特設計卻又能不搶奪古老宮殿的氣勢,換言之,它的 - 居中,單一與新潮和盧宮在外圍三方的 - 圍繞,多重與古老竟能夠相配相容並呈現出特異不凡之態勢!在我看來,這設計真是藝術登峰之極品!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2012 仲秋及歐遊雜記 (一)

時光荏苒,轉眼已近仲秋,在德國才過去不久的春夏季的生活裡,有幾份感想,趁著記憶猶新,想把它們先簡單記下,與讀者分享也留個記錄。

在搬到德國不久,我曾注意到在我住的這個城各處房子沒有任何門窗有紗窗門的裝置;曾懷疑過,難道德國沒有蚊蟲蒼蠅?我那時想,等到了夏天就可以知道。現夏天已過在這簡單的敘述一下:德國南部在夏天,真正的大熱天並沒有幾天,而真正熱的時候,只要把前後窗門完全打開,空氣一對流就不覺得熱。而門窗大開又沒有紗門紗窗就偶爾會有蚊蟲或蒼蠅飛入,但數量不多,很容易就能解決(也許我們因住二樓蚊蟲相對少)。既沒有什麼大熱天又沒有很多的蚊蟲,這也許就是沒有裝紗門紗窗的原因。但此所一樓的住戶卻不時的有抱怨聲,說蒼蠅太多,家裡準備的蒼蠅拍還不止一兩把。

蒼蠅多並不是普遍現象,只在特定時間或地點才發生的。在我們住的這個大學招待所的院子裡,放著幾個垃圾分類大型方桶,其中有一個是回收有機物(廚餘及果皮等)的桶。這個桶收集的東西是定期運到某地去做堆肥;是物資再利用極佳的做法。但是在各地,人們竟然是將廚餘直接倒入桶裡,而在最熱的日子裡仍然是一星期才運走一次,因此滋生許多蒼蠅,讓住一樓的人不勝其擾。有一次去丟廚餘時,讓我驚詫的幾乎叫出來,桶壁,桶緣,桶蓋裡外滿滿都是蠕動的肥蛆,著實驚人!不敢相信在德國竟然會看到這樣的畫面,而似乎並沒有人介意什麼!大概蛆也可歸類於有機物而更能增加堆肥的養分吧!

我其實很早就打聽到這種桶裡面是允許放紙質垃圾袋及一種會定期分解的類塑膠袋,因此我就一直是將廚餘分袋包好才丟入桶裡。因為實在覺得直接丟入很快會腐爛招蛆招蠅的有機垃圾又總是臭氣熏天的桶裡,不是一種適當的處理辦法。我就一直我行我素照著自認較正確的方法做了下去。

************************

在這過去的本地五月的傳統啤酒節,我已經上傳過有關的照片及視頻。但這個節的一個部分卻給我留下了一個比較特殊的回憶。本來在節日來臨之前,我曾經興奮的期待著,也許這是一個我可以接觸南部德國傳統文化的機會,我尤其期待的是能聽聽德國傳統的音樂,但結果卻不但大失所望竟還有點滑稽的感覺。

啤酒節活動的範圍很廣,在我們住處很近的對面,一大片的山坡都包括在內;表演的場地舞台也有好幾個,台與台相距不算太遠,每個舞台都有不同的表演節目;有不同的樂隊輪流在不同的日子演出。每一個舞台都用擴音機傳播聲音,而台與台之間似乎都想互相壓過對方的表演聲音,因此就變得異常的喧囂吵鬧,每天越晚越吵得令人無法忍受,要等到十一點多以後,表演的聲音才停,但人聲卻過半夜以後才會慢慢消去。

滑稽的是,這些不同的樂隊,天天唱的八九成都是美國五六十年到三四十年前的英文流行歌曲;更“過分”的是,他們大概認為每天面對的是不同的觀眾,因此同樣的歌曲就天天一唱再唱,殊不知這情形讓就住在這地區的居民而言簡直就是煎熬。這樣滑稽,喧鬧,狂歡近兩星期的啤酒節終於結束。

我很想知道的是:為什麼一個音樂水平這麼高的民族,在自己長久以來的傳統節日裡,讓人聽到的音樂竟都是美國過去的老歌,還都是以英語唱出?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圖文 (九)

在瑞士愛因斯坦住過的房子。他在窗內向外眺望

美麗的日內瓦湖

遊湖船船尾一景

瑞士聯合國總部前的現代雕塑

此次多國遊,博學多聞並頗具幽默感的于導遊

感謝張教授一家的協助,讓這次的旅遊畫上完美的句點。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圖文 (八)

盧森堡國一政府建物

本圖與下二圖為斯特拉斯堡三景



斯特拉斯堡火車站內有一辦公室,專門幫助殘障人士

處處風景如畫的瑞士。本圖與下二圖。



圖文 (七)

荷蘭的鑽石館。看了鑽石及有關知識。

民俗村裡的荷蘭美景

德國名景點宏偉的科隆大教堂

貝多芬住過的房子

近看只是一堆長短粗細不一的管子,遠看卻是貝多芬的臉

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圖文 (六)

梅花樁武術團 團員梅花拳招式留影


在比利時一處不太為人知的一座日本閣樓與上圖仿中式建物

這種啤酒起源於荷蘭

荷蘭 阿姆斯特丹城內運河河景 (本張與下四張)


船型的大眾運動中心

運河邊在小船上休憩的人



圖文 (五)

法比國界標

進入比國 團員下車休息

比利時布魯塞爾廣場一建物
比利時好啤酒。特定杯配特定酒。


布魯塞爾廣場另一角

廣場花展

比利時原子塔景點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圖文 (四)

凡爾賽宮遠眺

凡宮前廣場一雕塑

街角一塊小空地上的音樂表演

巴黎小街上的壁畫

此張和下張為達利的雕塑


達利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