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都有福

這幾天在波士頓的美國東海岸一家亞洲連鎖超市-金門超市買了一次菜,被送了一份新年月曆,看著覺得朝氣蓬勃,福氣充盈,因此想以此幅好圖祝福所有親朋好友以及本版讀者,新的一年大家都能招福得福,健康如意!!!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二十六)

近十年情誼的一位陳姓好友,非常機靈好動又有點頑皮。是我進入新港國小不久,不知怎的也許是好奇也許是個性,她常常就會主動的過來幫我這個生疏的轉學生;而很快的我們便變成知心的好朋友。她家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傳統在地的農戶,在和她與她的家庭頻繁的接觸中,我體驗過台灣鄉下在那個年代一年四季農事的運作,也自其中獲得過無法衡量的農家生活樂趣。

在台灣鄉下傳統的農村家屋,比較多的是三合院,呈“ㄇ”型,但她們家是沒有右邊的護龍(對正廳而言在右手邊)那排房子,因此是 “┐”型。房子前邊有一塊不算小的土質空地,暫且稱之為前院;前院與馬路之間有竹籬相隔,有個很寬,對開也是竹子的,面向馬路的大門。院內屋旁有一棵大樹,樹下常常看到的是她們家的那輛牛車和那頭水牛在休息或在咀嚼草料。面對正廳,左邊的是她父母的臥房,右邊的則照著順序,大哥大嫂的,二哥二嫂的,在直角角落的那間是廚房,再來便是姐姐和她的臥房,及儲藏間,農具間。進入正廳面對的是高置的神佛雕像,下一層是祖宗排位,再下來便是一個紅亮厚重放置祭拜供品的供桌。從正廳裡,向左向右都有門,好像房房都是相通的。記得常常放學後,她們家人仍在外務農,她便帶著我去她家玩,從正廳穿過大哥二哥的房,來到廚房,廚房裡一個大鋁壺裡好像永遠都有大麥茶,她總是用飯碗倒一碗大麥茶請我喝,有時還會請我吃一塊發糕或“昂姑貴”(紅糯米餅)~~ 一種糯米做的包有紅豆沙約大人手的大小,像一片土司的厚度,上面塗有紅色顏料,下面墊的是香蕉葉子的一種喜慶糕點,又軟又甜,極為好吃。極為好吃是那個年代鄉下的糕點,糯米就是純糯米,紅豆沙就是純紅豆沙,不攙任何添加物;因為純正所以非常好吃,令人異常懷念!

從搬到新港鄉後的五六年間,我親眼見過她們家的大哥,二哥娶媳婦,以及姐姐出嫁的喜慶儀式與活動。記得很清楚,大嫂二嫂剛娶進來時,都是滿清秀婀娜的年輕姑娘,可沒多久就變了一個人。她們不但天天下田做農,家裡的事也得做,期間還懷孕生子...;讓她們很快就變成又粗壯又蒼老的樣子。記得一個畫面:大嫂或二嫂或兩個一起,在屋前空地上,把用牛車載回來的乾甘蔗葉及乾稻草等,熟練快速的抓出一小束,一捲再捲,然後中間用一條葉子一繞一夾,便變成一個像蠶繭狀約排球大小的乾草團;左邊抓草,綁好,往右邊一丟,不一會兒右邊就壘出如小丘般的乾草團堆。這些草團在廚房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爐灶中起火用。有的時候也扮演完全燃料的角色。她們飛快的做著這個動作,很可能是孩子等著餵奶,廚房等著端出晚飯,水缸等著注水...,沒完沒了田裡的和家裡的工作,讓她們很快變了樣。同學全家除了母親和同學不用下田,其他所有的人無論風雨冷熱都得天天辛苦的在田裡工作;沒有親眼看過農家的勤苦,大概無法真正體會“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的深意!

嘉南平原上在那個年代最常見的農作物,除了稻穀就是甘蔗了!一望無際的甘蔗田處處可見,而絕大部份都是製糖甘蔗。普通食用甘蔗較粗是暗紅色的外皮,而製糖甘蔗則較細外皮是淺黃帶一點淺綠色。在鄉村的路上看見水牛或黃牛拉的一車車落的高高的製糖甘蔗,不疾不徐的走著是司空見慣。因為在那時糖是換取外匯非常重要的外銷產品,因此製糖甘蔗就變成珍貴的原料。政府訂有非常嚴格的法律,絕對不可私自販售或食用。在鄉村連小孩子都知道那嚴重性,因此從未見過誰拿著一根製糖甘蔗在啃嚼著。而我這位同學很可能是全台灣蔗農唯一一個偷過一根製糖甘蔗的人。

她常帶我去她們家的田裡玩,記得一次她壯著膽子在瓜田裡“偷”了一個黃皮香瓜,問我要不要吃,我雖然想吃但覺得怎麼從田裡摘起來不洗就吃?我沒要。她卻不管,在衣服上划幾下就自己吃起來。不能在田裡直接取食農作物好像也有不成文的規定,否則她不應該“偷”的時候會那麼緊張!這香瓜不算什麼,另一次在路上碰到她自家裝得滿滿的製糖甘蔗的牛車經過,我們便得意興奮的跟在牛車後面有說有笑的,不料 她竟然抽出一根甘蔗,讓我大吃一驚,現在想來都還搞不清楚她當時是故意還是無意的;坐在牛車前趕牛的家人當然看不到車後邊發生了什麼事。她拿著甘蔗抓著我就跑,很怕被人發現,也不知後來她哪弄來一把鐮刀,記得好像在誰家的後院,她用鐮刀費力的削了一段皮,給了我一小段讓我嚐嚐滋味,我只覺得這種甘蔗雖然很甜但纖維很粗很難咬斷。她這樣做不知是覺得好玩,還是逞能,還是要我這個城市來的土包子開開眼界?反正在那段期間有這樣一位聰明調皮的好朋友,帶給過我多少農村生活的樂趣!到現在還覺得非常幸運。只可惜後來與她失聯,只能在記憶中回味當初有趣的點點滴滴!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二十五)

在我們新港鄉第一個家的院子裡,有著許多健康而美好的回憶!那個年代的生活型態是那樣的自然與環保,令人思之很想回到過去!日常生活裡好像都能物盡其用;沒有什麼垃圾製造出來,因此記憶中就沒有政府定期收垃圾的規定。家家買菜都提自己的菜籃,市場裡魚肉是用芋頭葉子包,用稻草繩綁,米糧與油鹽醬醋等都可以用自己的容器,一用再用的在雜貨店裡買到,一些日用品雜物等都用報紙包裹。洗米水與剩飯剩菜是四周農家歡迎的不得了的免費餵豬飼料,每天都有人來取。父親在院子最遠的角落,挖了一個大坑,果皮廚餘,葉子草繩...等有機垃圾在坑裡放一陣子,便埋在院子裡的果樹旁;紙屑等垃圾也是定期焚燒,灰燼也可為植物作施肥用。金屬玻璃類的垃圾及報紙等,常常有人來收購。沒有各類的塑膠袋,塑膠容器,生活過得照樣方便舒適。

院子隔著稀疏的竹籬和隔壁農家的院子為鄰,常常欣賞著火雞土雞與大白鵝咯咯呱呱的爭鳴,豬隻搶食的呼嚕聲,牛羊飢餓的咩咩聲...非常有趣;最有意思的是每當母雞們下完蛋,就會發出那種驕傲與歡樂高昂的咯咯聲,好像在昭告天下她給世界送出了一份珍貴的禮物!每次聽到這種聲音我就會跑到院子,伸長脖子透過一條一條竹籬的縫隙,試著尋找剛誕生的蛋。有時雞鵝共用草窩,一個窩裡會出現不同尺寸的蛋,揣測著哪粒是哪隻生的,會讓我快樂興奮好一陣子!

剛搬去時,院子裡只有幾株香蕉、芭蕉樹,與兩小棵芭樂樹,之後父親與弟弟們一看到香蕉樹長出新芽便分株出去,漸漸的院子裡越來越多的香蕉樹,到最後要換宿舍房搬離時,院子裡大大小小的香蕉已是百餘株,簡直像一個香蕉樹林了!結實纍纍,此起彼落,好幾年讓我們盡享免費的可口香蕉。芭樂樹每年也會結果,雖然數量不多但那種香脆嫩甜的果肉仍令人回味無窮!

除了果樹,在這個院子裡還有更多精彩;二三十隻自由放養的土雞,每天在各處隨意徜徉,要餵食時,母親特定的 咯~咯咯咯 叫喚聲一出,四面八方的大小雞隻,便快速的聚攏過來,頭上頭下急速的搶啄地上的米粒,好不熱鬧有趣,總讓我百看不厭!父親還在院子另一方闢出了一片蕃茄園,有矮籬圍著,內有四五十株蕃茄樹;最常造訪的大概就是我。不時的就進去查找熟紅的蕃茄,用衣角擦擦,便吃將起來!自家種的純自然好品種的蕃茄,再難尋覓!

蕃茄園旁邊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鴨子園。寫到這裡突然湧出一種感念,怎麼父母在那時有這麼多的主意,興致,時間與體力來充實生活?父親當時除了要教不少的課還兼學校的行政職務,母親要照顧五個孩子的生活起居學業社交...在這樣繁忙與大工作量之餘,竟然還能照顧那樣一個五花八門的院子?讓我們有過一個那麼有趣健康與不凡的童年生活,對父母沛然決然的付出除了每思之便內心感激涕零也由衷的敬佩!

那個鴨子園裡,除了也有矮籬圍起來,父親還挖了一口小水塘,給鴨子們戲水用。在裡面養了八九隻“紅臉鴨”和十幾隻土蕃鴨。在那時的鄉下那種紅臉鴨很常見,後來便很少再看到。牠們通常有黑色的羽毛,在頭臉部有艷紅的肉坨,因此我們便自己給牠們取名“紅臉鴨”,真正的學名並不清楚。

我在蕃茄園裡選好了蕃茄,一邊吃一邊欣賞鴨子們的生活百態,其樂無窮!這樣的田園樂活在後來的人生便只有夢裡尋了!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大白菇

第一次長的被鏟開的一半,與皮球的比例
前一陣子八月底左右,院子一角突然出現一個像網球大小,白色的東西,才沒幾天就長成像個大南瓜的大小。因為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妹妹和我有一點不知如何處置;用圓鍬從中間一鍬鏟下去,裡面也全是白色的。之後趕快上網查,出現的資訊包括肉靈芝,太歲,大白菇...等。比對之後認為就是稱之大白菇最對。在美國這種菇雖不見於市場,但在網絡上卻有教人怎麼料理的視頻。因此就瞭然於胸,它是食用菇,大概就是草菇的一種。

因為第一次有點不知所措處理完就棄置於垃圾桶。心裡有點遺憾,怎麼沒留幾張完整照片,沒想到過了幾星期,在附近又長出兩個。便把那個長得好的按過程留了影。貼於此欄讓大家看看!

(3)幾乎和鍬面同大

近照

(1)剛開始

(2)稍長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 (二十四)

「推行國語」政策,在我小學那幾年在學校裡有一陣子還滿雷厲風行的。雖說雷厲風行但在我的記憶中,並沒有達到過像有的故事那樣令人憤憤不平的程度!也許是學校不同、執行者做法不同使然!曾經讀過一些回憶那段時期的故事,有些人在學校不小心說了方言竟被體罰;因此留下了對那段時期惡劣的印象與回憶。但我遇到過的老師們為了要讓學生在學校都說國語,他們用的是罰錢的方法。他們鼓勵學生自我勉勵,也要同學之間互相監督。教室裡講桌或書櫃上放著一個撲滿,誰不小心說了一句方言,便要罰一毛錢丟進撲滿裡作班費。大家怕被罰錢便很小心的避說方言。從來沒碰過一位老師因不說國語而體罰學生的。

收復台灣之初為什麼要在台灣推行國語?因為台灣被日本統治了五十年,方方面面都已經日化。國民政府收復台灣後,首要之務當然就是要在學校推行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化。而一九五幾年也只不過距日本二戰投降,戰爭結束十一二年的光景,台灣民間就算不說日語了,大家說的只能是方言-閩南語;方言不是語言,沒有文字,因此如果不儘快的推動文化復興的舉措,那整個國家將如何運作?

而那段推行國語運動期間,普遍在各個學校都有各種級別、定期的國語演講比賽活動。我因母親來自北京,國語發音方面相對較好,進入該小學沒多久就被指定為比賽選手,憑著先天的優勢,一發不可收拾;從班際賽到校際賽再到縣際賽;好幾次老師帶著我又搭火車又乘汽車的到外縣市參加比賽,得到的獎品獎狀錦旗等都是省級政府單位發出的。已經記不清那幾年參加過多少次的比賽了,只記得獲得的獎品在五年在學期間不但從不需父母購買文具學用品,還能分給弟妹及同學用。

這看似是自己的一段光榮的過去,但現在想來卻不無荒謬之處!怎麼說呢?國語演講比賽應該是鼓勵不能說或說不好國語的學生,或者檢驗學生進步程度的一種活動。但,慢慢的主其事者為了自己班、校或縣的榮譽,竟然專挑 “外省人”的子弟作選手,參加比賽。外省子弟本來大部份在家就都說國語;就算有的受父母影響有鄉音口音的問題,也相對的還是較具競爭力。這樣的演變不但扭曲了活動的目標也縮小了功效的範圍;就好比某校際間舉辦英語比賽,各校派出的都是美英僑民或說英語家庭的孩子參加比賽,那樣的比賽,還有什麼意義呢?能對絕大多數需要提升程度的學生達到什麼樣的功效呢?現在回想雖然對那時那種活動稍有微言但經過後來年年的堅持,代代的努力,國語終究成為了台灣全民都會用的語言了。

對那段期間的活動,有一件留有遺憾的回憶。本來如果順其自然的發展,在那樣的環境我絕對可以練就一口流利的閩南語,但不幸的是所有的老師們都要我在學校只說國語,不准說方言;為的是能幫助同學的發音與進步!這樣幾年下來我不知到底幫了同學多少?但我自己卻失去了學習閩南語的大好時機,是我及長每思之都不免長嘆一口氣!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 (二十三)

從台北市轉學進嘉義縣新港鄉新港國小,從二年級到六年級小學畢業,整整五年都安定的在該校就讀。腦中留有不少在那段期間特別的回憶;想擇要的在此欄接續的寫出來。

新港國小在我就讀時期的校長是鄭盛先生,當時他大概是已過耳順之年的老人家,記憶中在學校裡不論在哪見到他,總是見他慈祥和藹的面露微笑,即使只是看看學生不講什麼話,每位學生好像都能感受到他的關懷與注意,是位令人尊敬而懷念的教育者。從他和幾位老師的手裡,我和大弟在就讀那所小學期間接到過三四十張各類獎狀;有的是學業上的,有的是各種校內校外比賽活動的。父親把這些獎狀全都高高的貼在客廳的一面牆上,因此天天進出都能瞧見父母當時引以為傲的那面“獎狀牆”。可對我而言,每天進進出出映入眼簾的卻總是許多張獎狀的落款,大大黑黑的兩個字~鄭盛。因此這位校長便成為我一輩子腦海中即使想忘也忘不掉的一位校長。

記得在轉入就讀新港國小的頭幾天就發覺同學當中,除了幾位醫生的孩子,大多數同學天天都是光著腳上學,而我和大弟卻是少數天天穿鞋上學的學生,因此就很容易被注意。除此之外我們又是從城市轉來的學生,又是外省人的小孩,又不會說閩南語,穿著舉止又和大家不太一樣...,大概在學校便暗中被視為“異類”!不是“同類”在一個團體中總是令人難過的,但再難過我們也無法變成不穿鞋上學,所以就只有隱忍;好在這種忍,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普及,物資的逐漸豐富而很快的減少了。從看著許多同學們沒鞋穿到開始穿塑膠拖鞋到布鞋球鞋...,高年級時穿皮鞋的也變得越來越普遍了。

說到鞋,記得有一次,大概在我三年級大弟一年級時,四叔從台北寄來一大箱的學用品,除了文具外,還有書包,雨衣,球鞋...等。球鞋中一雙暗紅色的,尺寸剛好適合大弟穿,第二天誰也沒在意的就讓他穿去上學,哪曉得在上下學的途中,被不少的高年級同學在面前背後取笑,當天回家很傷心委屈的告訴母親,說以後再也不穿那雙鞋了...。大弟稚小的心靈受到了一次說不清的傷害,又得屈服於一種說不清的觀念!女生可以穿黑色藍色,任何色的球鞋,男生為什麼不能穿紅色球鞋呢?況且在那個物資較匱乏又住偏遠鄉村的年代,有鞋穿已經是難得,而小學一年級那麼小的孩子,穿一雙暗紅色的球鞋,有什麼不可以呢?但在當時保守封閉的鄉下,好像就是不可以!男生穿紅鞋,就像犯了什麼法條而很難為大家所接受!

有點吊詭的是那段時期那些大多數沒鞋穿,衣物粗陋看似貧窮人家的孩子,其實大多數不是家裡有田產房產,就是「耕者有其田」農業改革政策下受惠的有田可耕的農戶的孩子們;他們父母不注重孩子的穿著說不定只是農村人家傳統以來習以為常的習慣風氣!反而我們這種有衣服鞋子可穿看似富有人家的孩子,卻是父母在戰亂倉促間必須放棄所有在大陸家鄉不算少的家產家財,跟著國民政府撤退台灣,在兩個政權敵對隔絕之下,那段時間只能靠著政府發放的微薄薪水養家活口,無田無產的比起那些農家的孩子們真可說是遠遠不如!當然後來經過城市鄉村政府民間所有人民的勤奮打拼之下,台灣經濟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準不斷進步,到近二十年幾乎家家都能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了!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二十二)

父親軍職退役,受聘進入了教育界;當時省立嘉義中學校長周封岐先生希望父親南下,任職該校,但因暫時無缺希望父親先去該校在新港的分校幫忙,等有機會再請回本校。因此在台北住的大約一年多的過渡期便結束了,全家搭乘火車搬至嘉義縣新港鄉。

從相對繁華的台北市搬到以農為主的新港鄉對我們一家老小都是新奇又新鮮的經驗。那時的“嘉中分部”-嘉義中學新港分部可以說位於新港鄉的外圍區;學校四周除了幾家農戶,都是一望無際的農田。心曠神怡,純樸靜謐的氣氛,讓我們一到就愛上了那個地方!我們被暫時分配到教師宿舍最邊間的一個單位,房子不大但院子卻非常大!後來父母親帶著我們盡情的利用了這個院子,讓我們五兄弟姐妹的童年留下了極為快樂美好的一頁!

新港鄉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雖然是一個以農作為主的鄉,但卻又是俱有宗教歷史文化背景的一個精華地。它的源遠流長,香火鼎盛的奉天宮奉祀的是擁有眾多信徒的 "天上聖母”- 媽祖。小時候在當地大家都稱奉天宮為媽祖廟,而因為一位班上盧姓同學家開的鼎鼎大名的新港飴的祖傳店「金長利」就在媽祖廟的旁邊,我們全家都愛吃他們店的新港飴與芭蕉飴,便常常趁買糖果的時候,進媽祖廟拜一下或看看,因此對新港的媽祖廟就非常的熟悉。而距新港大約五公里之遙的北港鎮也有一所奉祀媽祖的大廟,也是香火鼎盛的叫朝天宮。從小就聽說許多關於奉天宮和朝天宮對於誰是正統或順位如何...的爭執,而從大約清嘉慶年間(十九世紀)一直到近些年好像爭執都還是持續的!

相傳明朝天啓二年(1622年)福建湄洲天后宮媽祖渡海經笨港(後來的北港)時媽祖顯聖,指示永駐該地。1700年於笨港建天妃廟,後稱“笨港天后宮”,但在1799年時,笨港溪遭洪水,天后宮被沖毀,廟中神像文物一說下落不明,一說東移至新港。後來1837年北港天后宮重建便想要回神像...,最後由王得祿將軍出面協議仲裁:一尊留在新港奉天宮,一尊奉祀北港朝天宮。而一直以來爭執的即誰奉祀的是大媽,誰奉祀的是二媽?但可喜的是2009年,新港的媽祖出巡於正月十日與北港的朝天宮展開了六十年來首度的會香破冰之旅。

在我小學的那個年代,這兩所大廟都已是香火鼎盛並各擁有龐大的信徒。有一次父親要我們體驗參觀一次北港朝天宮的盛大活動,便全家出動搭公車去北港朝天宮,歡樂興奮的度過了一天,到了晚上不記得是公車停駛還是錯過最後一班車,竟然無法回新港的家。那個年代,極少人有私家車也沒有計程車,在人潮洶湧的北港街上,父母絞盡腦汁還是一籌莫展,完全找不到任何交通工具,最後父親竟然決定全家沿著公路走路回家!拖著一天活動下來的疲憊身軀,還要走上五公里多的公路,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但奇妙的是一家人在黑漆漆的公路上走走停停,到最後倒還真的回了家!現在回想,莫不是當時得到媽祖的庇佑?當然父母親的堅毅與決心應是那晚支撐家人最大的力量!

新港的奉天宮每年正月十五的“媽祖繞境”出巡活動,規模之盛大,信徒之眾多,氣氛之熱烈,很難形容!搬到新港之後,第一次見識這種活動之前,同學告知許多有關的訊息,如,街上會有很擁擠的人潮,遊行的隊伍很長很好看,有很多人會在媽祖的鑾轎下鑽過,尤其會碰到大量的鞭炮要小心不要被炸到;遊行隊伍過後鞭炮紙屑會厚到到我們的腰部...,同學說到這時還用手在腰部比劃了一下!聽到這裡有點半信半疑。結果,那天在街上體驗到的是不可思議的震撼經驗;鞭炮是幾個小時不間斷的爆,濃密的煙霧讓人看不清眼前的景象,抬媽祖鑾轎的轎夫幾乎全程都“浸”在在爆炸中的火光火藥中,也不知這些人是否會受傷?信徒們完全無視這種火光十色,震耳欲聾像戰場的狀況,不斷不斷的依序鑽到在上下左右前後晃動慢慢前進的媽祖的鑾轎底下;想要受到媽祖的神力加持!

瞠目結舌的我在街上看完了全程的媽祖繞境出巡,大批信徒隨著鑾轎逐漸走遠後,街上的鞭炮紙屑果真累積到一個八歲孩子的腰部的厚。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二十一)

人生求學期才一開始沒多久,我就變成了插班專門生。學校換了一所又一所,教室換了一間又一間,老師同學的面孔也一換再換。總是怯生生坐在角落裡瘦小的我,身份卻就一直是“新來的插班生”。這種插班的日子一直到進入嘉義新港國小才結束。

離開了花蓮的明禮國小,在台北短暫的讀過古亭國小和中和的中和國小。在讀古亭國小的那段期間,那時台北市的羅斯福路尚在開建當中,每天上下學不但要經過許多施工的路段,還要穿梭於車水馬龍之間;從公園路一直走到羅斯福路三段的學校。現在想來有點覺得不可思議,但當時就是那樣天天的走路上下學。

有一次,父母應邀帶著我們到父親的一位熟稔的教授朱子範先生的家中吃飯聚會;朱教授與夫人好像生養了六七個小孩,其中有兩位年級比我稍長的姐姐一直帶著我玩耍,那位大一點的姐姐,拿了一冊很小的冊子,問我:妳知不知道這是什麼?我這個剛從花蓮搬到台北的六歲半土包子小孩,哪知道什麼跟什麼,我說:不知道。她說:這是學生公車票,有這個妳去哪就可以搭公車不用走路了。來,我給妳一張。她說著便從那票冊子撕下一張給我,還教我怎麼用它。這張票給我的驚奇欣喜與期待甭提有多大了!

帶著那張票,不知哪來的勇氣,第二天早上誰也沒告訴的吃了早飯背好書包便自己一個人到最近的公車站等公車,車來後和一大堆人魚貫上車。個子瘦小的我剛一上車,擠在陌生的大人堆中,手也不知能扶哪裡,著實有點害怕,但隨即本能的鑽到近窗戶的位子旁,扶到了一個椅背把手,便稍稍安心。看著外邊熟悉的景物,一晃即過,那種新奇的經驗帶來的興奮在內心翻騰,有誰知道這在車裡的這個小學一年級的小土包子是自主獨立的搭乘人生第一次的公車呢!

這在台北第一次也是那段期間唯一的一次自己獨自搭公車上學,當時那勇氣是怎麼來的?至今想來自己仍搞不清楚,仍有一點點的後怕!

讀中和國小的期間,我們是住在離淡水河很近的一條巷子裡;在河裡戲水玩耍變成附近小孩課餘最常做的活動;游泳,擲瓦片,找小魚蝦,玩石頭...等等的。有一次看到漂來一個遠遠望去很像一個大白橢圓形石頭的東西停在河中央,這引起幾個小孩的好奇想一探究竟,包括我在內;我們便在河裡慢慢的往河中心走去,水越來越深,腳底的石頭也越來越滑,沒人能再往前進,不過走過的距離卻讓我們看到了那“石頭”到底是什麼東西?原來是一頭死豬。牠拱出水面的弧形背部,正像一大塊橢圓形石頭,還好後來沒幾天碰到下雨天河水湍急便沖走不見了。平靜時的淡水河是那時小孩的遊樂場,但颱風暴雨天的淡水河則非常可怕!

最近一個小颱風名康芮,擦台灣東邊而過,竟給台灣帶來許多災害;那些各處淹水,山崩房垮的鏡頭,著實讓人看了膽戰心驚,也引出了我小時候對淡水河驚悚的記憶!一次颱風天,滾滾泥黃色河水高漲到幾乎快要溢出到兩岸居民區;許多人站在巷子口驚惶失措的注視著洶湧暴沖的河水,就在人們的眼前,一棟棟房屋垮塌然後迅速被沖走不見了,伴隨著是一陣陣人們的驚叫聲...住的離河較近的人家在狂風暴雨中緊張迅速的撤離自己的家,離的稍遠的人也雙腿顫抖著回家整理東西。我們小孩被這一幕幕驚恐的畫面老早就嚇呆了!只能跟著大人跑進跑出。

“大自然常常會出其不意施予大地無情的打擊”,因為自己的經歷這概念已牢牢的植入心中。及長,在世界各地居或遊,凡是看到那些離河海湖過於接近的人為建築物,總會湧出一絲淡淡的隱憂,也總是會為之默禱當地不致出現可怕的水患災害!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一種氛圍

回想較遠的到較近的過去,農曆七月的各種討論都沒有像最近幾年那麼“熱鬧”!台灣的媒體不論是綜藝性,談話性節目甚至有些政論性節目在這個月裡都“煞有介事”的談論著鬼魂靈異神怪...的各式故事;帶給觀眾除了驚悚,五味雜陳,恐怕有的還有點趣味性!而那種“熱鬧”因媒體的競爭,收視的壓力,人們的好奇...等因素,好像還有越演越烈之勢!

身在海外的華人透過網路竟也能感受那種“鬼月”的氛圍!各方說鬼故事的好漢,在各個不同的節目中“口沫橫飛”“擠眉弄眼”“比手畫腳”...使盡渾身解數,“似真亦假”“似假亦真”“加油添醋”“故弄玄虛”的訴說著各類的鬼故事。但當一離開電腦,馬上就轉進另一個世界,平面和電子媒體報導的是所在國或當地的各類政經及生活方面的新聞,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都是“非我族類”的種種;跟鬼不鬼月,魑魅魍魎...完全沒有任何關聯!

那種隔空的“感受”,就像隔岸觀火;看得見火光卻感受不到熱。不只是鬼月現象,其他如傳統節慶,政經事件,文化活動...等等等的,越來越多在海外的華人只能“感同”卻無法“身受”。這樣的現實與這樣的趨勢, 有時帶來的是無奈與滄桑,有時卻又是一種慶幸!

無奈與滄桑,說來話又會長,甚至不小心就又是“老生常談”!可“慶幸”卻有幾句話可談!就拿“鬼月聽鬼故事”來說;生活在那個文化社會中的人們,在各類媒體鋪天蓋地,商業利用無所不用其極的情況下,人們心理會不或多或少的受到衝擊與影響?尤其是身心尚不成熟的兒童與青少年能抵抗那種大量的活靈活現的怪力亂神的傳播?那,不活在那個時空不就變成是一種慶幸了嗎?當然在海外的華人雖然無法“身受”自己文化,但卻有各種管道如網路,光碟,有線電視...等,照樣可以欣賞與“精神參與”其中;而這不也是又一種的慶幸嗎?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二十)

從花蓮搬到台北,大約是在民國四十四或四十五年。只記得那第一個在台北的冬天真是相當難過;東北季風帶來的溼冷的雨,綿綿的下個不停;模糊記憶中,在那段日子裡常聽到大人抱怨 : ...雨都下了一個多月了,怎麼還不停?...近六十年前的那個年代,六口之家搬入一個新地方,不算寬敞的居住空間,加上沒有洗衣機,烘乾機,紙尿布...四個小孩其中還有一個還在襁褓期的家庭,每天的換洗衣物與尿布,別說連著下一個多月的雨,只要連下兩三天都會造成極大的困擾。父母親在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在天花板下來來回回的掛牽繩子,衣服尤其是尿布便掛滿繩子上;真可謂『抬望眼,仰天花板長嘆,尿布片片...』。
那個陰晦的冬天很難忘記。

常常在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的當兒,到最後總是驚詫於父母親的能耐,尤其是母親怎麼能有那樣巨大的勇氣與毅力和犧牲奉獻的精神,不但克服了一樁又一樁的艱難困苦,還能在沒有什麼支助之下把五個孩子都拉拔長大!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激烈,國民黨一百多萬軍隊敗退台灣,隨之而行的眷屬倉促混亂之間,隨著夫婿或家人過台灣海峽去到台灣。這些眷屬尤其是軍人的妻子們,頓時像斷了線的風箏,與她們娘家的親人,原來的朋友同事社交網絡...等,剎那間,完全斷絕了音訊。
而在往後的幾乎三十年可說是被絕對的隔絕;別說想回家探親,就是通一封信都會招致大禍...。這樣絕對的隔絕就讓她們在內心變成了一群孤立無援,無處伸冤的妻子們。

她們在台灣在生活上如果碰到種種如婚姻,親子,人際關係的問題時,沒有人可訴說,沒有人可幫助,沒有支援團體;如果又碰上夫婿因公長久在外,或因公殉職...等情況,她們就真像孤立的一片風箏,隨風亂飄,不知何時會掉落在何地?

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倒也還不難解決,事實是大多數的軍眷們都生養好幾個小孩,在初到台灣的數年,物資奇缺,生活搬遷不定之下,幾乎所有養兒育女生活重擔,全都落在這些軍人妻子們的肩上!如果能住在眷村,一段時間後鄰里之間也許還能互相支援。但也有許許多多散住在偏遠鄉下的眷屬們,她們對家人的思念,對前途的茫然,對環境的適應,讓她們承受更多更深的責任與孤寂。

古今中外有過多少大小戰爭,多少各類遷徙,但除了戰死沙場或各類原因離世的以外,有多少是“絕對”回不了家的?“絕對”見不了家人的?一九四九年大撤退到台灣的幾百萬軍人與眷屬在幾乎是一半人生歲月的三十年裡,卻就是人性親情的被“絕對”的隔絕了!她們到底犯了什麼罪條要受那樣久那樣重的煎熬呢?

這些有著驚人毅力與勇氣的軍眷女性們,克服過無法想像的艱難狀況,擔負過無法承擔的重擔,流過多少暗夜的眼淚,做過多少思親的幻夢...她們走了過來,不但走了過來還為國家社會撫育了無數人才,為社會安定進步付出過重大貢獻。尤其重要的是她們扮演過中華文化在台灣傳承橋梁的角色。這個曾經默默付出巨大貢獻的群體,從來沒有被正視與重視過;她們就是來台外省第一代的母親們,她們都已進入耄耋之年,大部份都已離世。她們每位母親當初的奮鬥經歷難道不值得後代為她們記上一筆嗎?她們在民族史上難道沒有資格佔有一頁嗎?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十九)

父親退役後,全家從花蓮搬至台北。初期是住在公園路離那時中廣公司的一座發射電塔不遠的地方;記得當時常和附近的小朋友在電塔底下及附近玩耍,因此仍有記憶。
在等待進入民間機構服務的期間,父親憑他的多方才藝之一的金石刻印,在公園路我們住的地方開了一個刻印店。

這個只有一張刻印桌,幾盒刻印器材和一個木質招牌的刻印店,雖然又小又簡陋,憑著父親高超的手藝,竟然養活了在那個時候就已是六口之家的生活花費了!記得開張前有幾個夜晚,父親在昏黃的燈光下,仔細雕刻著他自己用大毛筆在一塊自己買的厚實木板上寫上的隸書體的“子曰刻印社”五個大大的字。這五個字雖然是凹刻的,但字體在凹裡卻是有弧度的凸起,非常精緻好看。完成後父親在字上塗上了深紅色的油漆。什麼宣傳都不用做,這令人嘆服的不凡招牌,掛出去就是自動招來顧客的一塊寶物!

父親出自書香世家,家學淵源,從小在家鄉就被稱為才子;精通國學,書法繪畫,金石,中醫藥理及風水堪輿等;他在廣東中山大學求學時因為藝術上卓越的表現,還沒有畢業便已經獲得法國一所知名大學藝術系深造的全額獎學金;可惜當時內戰趨於激烈,社會動盪,他終究是無法成行。這是他此生最遺憾的一件事!

他的篆書與隸書毛筆書法已經臻至極高的造詣!也因為有這份特殊的書法藝術涵養,他能刻出極為優美不俗字體的各式印章,令顧客愛不釋手!而顧客的口耳相傳,也就讓他在那段時間日日夜夜幾乎離不開那個工作桌。

父親在一盞小檯燈下聚精會神的刻著印章的身影,至今仍歷歷在目,怎不令人傷懷而唏噓!

蚊子


我驚嘆此地蚊子的高智慧!
牠們神乎其技的判斷力令人嘆為觀止!

牠們有著愛因斯坦的頭腦,
蜂鳥的靈活,
鰐魚的兇猛,
可牠們的軀體卻小之又小!

在剎那間牠們能斷定
你肉體哪區能讓牠飽餐一頓。

在防蚊液,長袖長褲,帽子口罩手套保護下,
極短的外出時間內,
牠們竟還能透過皮鞋的裝飾孔洞,
在腳背上狠狠的叮上一口!

能不服氣嗎?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十八)

在花蓮最後的兩個回憶,憶之雖感溫馨但也有一絲絲永遠再在生活中見不到了的落寞!

記得很清楚,一段很長的日子,每天晚上一到約九點就會聽到由遠漸近的一種叫賣聲;一位老人推著四輪小賣車沿街叫賣現煮的熱餛飩。他好像是用一支金屬棒敲一個鋼杯,發出滿脆亮的聲音;很有節奏,一遍又一遍的敲著,“噹噹噹 噹噹-噹-噹噹”。聽到這個聲音就意味著母親會拿著容器帶著我在家門口的街上,買一碗香噴噴可口的餛飩當宵夜。

常常出門看到的是幾位圍著車子等餛飩的顧客,垂涎欲滴的看著那位老人從小玻璃櫃裡拿出一些生餛飩,下到湯水一直在沸騰的煮鍋裡,煮好後盛到顧客自帶的容器然後撒上蔥花澆點麻油...。那種熱騰騰的香氣,恰到好處的口感,至今一憶及仍令人發饞而無限懷念!

而另外一種也是沿街叫賣的是一種花生糖;熬好的摻有許多花生的糖膏,凝固在一片木板上,像一塊方型蛋糕,又像傳統的一板豆腐的形狀。賣的人是用布蓋著糖,裝在一個木箱裡,扛在肩上,沿街叫賣。小孩一聽到這個聲音便按奈不住的要求大人買給他們吃。

有人要買的時候,賣的人從肩頭拿下箱子,把一板糖架在箱子上,然後便用一把小鉋子在糖板上鉋出“糖屑”;就像木工用鉋子鉋木頭會出現捲曲的鉋花似的,之後便把花生糖鉋花倒在一張薄薄的方形白紙上。買得多他就多鉋幾下,在紙上的“糖屑”就高聳許多...。

那種鬆軟香甜的滋味,難以比擬,可是口頰留香的記憶細胞卻在腦中永存不朽!
而離開了那個時空以後的人生在零食上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種古樸純粹的美味了!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一間日光室的建程(五)

天花板完成

地板完成

一間日光室的建程( 四)

在凹槽上架起了屋子的框架

一間日光室的建程(三)

基樁乾透後,舖上底層木板

在牆上與地板上釘嵌金屬凹槽

一間日光室的建程(二)

鋸出了所需的面積

木條下水泥灌注了六條基樁

一間日光室的建程(一)

數星期以來,妹妹家在後院陽台上加蓋一間日光室,因為從來沒有全程的見過怎麼蓋一間日光室,便利用類似監工的機會,見識了整個過程;覺得蠻有意思。雖然室內裝潢等還未完成,但房體已完成,現貼上幾張照片,以享有興趣的朋友!未來完全完工後會再補上照片。

後院一個實木地板的陽台

日光室開工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之前 之後(四)

終於完成

之前 之後(三)

繼續殲滅

清出了大部份

之前 之後(二)

花圃清出了小部份

最開始清除的部份

之前 之後(一)

院子一角的一個花圃,被“不修院子”的鄰居的野藤蔓草入侵,已經到了“不忍卒睹”的地步;而我一輩子因為皮膚容易過敏一直避免過多接觸各類植物,頂多是搞搞盆栽的人,當第一眼看到這個景象時,竟在心底打定主意,要對這些野藤蔓草做一次殲滅戰。從來沒有搞過這種工作的人,體力所限又加上暑假的高溫天氣,兩個月來斷斷續續竟然讓我真的完成了任務。內心有一種快樂,因此想在此貼幾張照片以做留念!

下兩張即是第一眼見到的景象: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近況與近照(五)

下面這棵樹結的無花果,滿甜的。餵肥了不少小鳥!
無花果樹的葉子


院子裡一株珍貴的無花果樹
後院小池塘裡盛開的荷花

待放的荷花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近況與近照(四)

幾幅妹妹(宋岡陵)畫的油畫畫作(未來會陸續上傳其他作品)






近況與近照(三)

後院悠閒的妹妹和她的寵物

外子和外甥

女兒在遛妹妹的法國鬥牛犬

近況與近照(二)

來到妹妹家不久就過生日。今年特別高興,一方面和親人相聚,另方面我那懂事善良又能幹的外甥訂了活龍蝦,不久就變成桌上的生日大餐了!



近況與近照(一)

妹妹家院子裡的色彩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益活菌 又一篇

去年2012年一月份欄裡,我記下了我初期服用益活菌(MS-1/Probio88+) 後,帶給我的驚奇效果。之後在我獲得了較完整的資料在六月份的欄裡,貼上了以三種語言-中,英,日的對這種產品來龍去脈的補充說明。這次從德國回美國又發生了一次益活菌在我身上發揮的奇妙又令人激動的功效,因為是那麼的確鑿明確,讓我非得留下記錄不可!

在德國暫居的一年裡,我仍視身體的狀況,規律或非規律的服用著益活菌;因此一整年無恙,只有一次稍有不適,但半天就恢復了。今年2013年,一月中旬自德國搬回美國,和外子暫居在俄亥俄州公婆住處;因為時值嚴冬加上環境變化,外子又得頻繁長途開車從俄亥俄州去賓州授課,在不到四個月時間竟感染了兩次重感冒,而公婆也難倖免,都被傳染。

這段每星期有三天來回五個鐘頭的車程,維持了近四個月的期間,我都是同坐在車裡和外子同去同回;而不去上課的日子,其他戶內戶外的活動也都是一起行動...我竟然"神奇的"兩次都沒有被傳染上;我同樣的要適應環境的變化,飲食的改變,新的人際關係與搬家的疲累...等情況,有些還相當的難搞,而我又從不吃任何的維他命類或保健食品,身體能夠無恙的渡過這段期間,如果不歸功於服用益活菌那是什麼呢?

多年忙碌的生活終於能有一陣子空閒,五月中來到在紐澤西州妹妹的家中打算整個暑假休憩並調適身心。在介紹妹妹服用益活菌後,才服用了幾次她竟然已經感覺出明顯的效果。她有長期的老毛病,早上起床常覺得身體痠痛;在服用了才幾次的益活菌後,她驚奇的感覺情況好了非常多!現不但不用我提醒她,反而看著她主動定期服用,也讓我不再煩惱常常忘記服用的問題。

這神奇的粉末,兩三年來在我身上發生的抗傳染功效,仍思之不得其解;我們是門外漢,只能想像著:好的微生物進入身體會吞噬殲滅壞的微生物,因此可以提高免疫力,抵抗外來細菌或病毒的攻擊。

我虔敬的感謝開發這種產品的 前田博士(Dr. Maeda)與他的研究團隊和夫人精誠專心的經營管理,讓越來越多人受益無窮!

*****************

去年2012年1月の欄に、私が初めて益活菌(日本名:優健ピュア+)を飲んで、
驚くべき効果があったことを記した。その後、きちんとした資料を得て、
益活菌が生まれた経緯についての補足を、日中英3ヶ国語で6月の欄に載せた。
私は、このたびドイツからアメリカに戻ってきた。
そこでまた、益活菌の見事なそして感動的な効き目を体験した。
その効果は本当に確かなもので、これを記録に残さないわけにはいかない。

ドイツに滞在した一年間、私は身体の調子を見ながら、定期的に、
または思い出しては益活菌をのんでいた。
そのお蔭でつつがなく過ごせた。ただ一度だけ少し具合の悪
い時もあったが、半日ですぐに回復した。今年2013年1月中旬、
ドイツからアメリカに引っ越してきて、夫とオハイオ州の夫の両親宅に
しばらく滞在した。夫は頻繁に長距離運転をして、
オハイオからペンシルべニアの大学に通い、授業をした。その頃は
正に厳冬で、さらに環境の変化も加わり、4ヶ月足らずの間に、
夫はなんと2回も重度の風邪をひいた。夫の両親にもうつってしまった。

この時期、私は一日5時間の距離を毎週3日間、4ヶ月近く夫の
車に同乗してずっと一緒にいた。そして、夫の授業がない時は、
ほかの屋内外の様々な行事にも一緒に行動した。
なんと不思議なことに、二回とも夫の風邪にはうつらなかったのである。
私も夫と同様に、環境や食べ物の変化、
新しい人間関係や引越しの疲れなどに適応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
かといってビタミン類や健康食品もいっさい取ったことがない。
なのに、この時期病気をせずに過ごすことができた。もし、
益活菌のおかげでないとするなら、それは何だったのか?

長い間忙しくしていた生活は、ついに落ち着いた場所を得ることができた。
5月中ごろニュージャージー州の妹の家に来た。
そこで、ひと夏休息して、心身を整えようと思った。
妹に益活菌の服用をすすめたら、彼女は数回飲んだだけで、
すでに明らかな効果を感じていたのだ。
彼女は長い間持病を抱えていた。朝起きた時いつも身体のだるさがあった。
わずか数回益活菌を飲んだだけで、不思議なことに症状がかなり良く
なったのだ!今では、私が彼女に飲むようにと促す必要もなく、
彼女は進んで定期的に飲んでいるようだ。
おかげで私も飲むのを忘れる心配がなくなった。

この非常に不思議な粉が、この2,3年あまりの間、
私の身体にもたらした抗感染の効果は今なおよく理解できない。
私たちは専門家ではないので、ただ想像するだけなのだが。
良い微生物が身体に入って来て、悪い微生物を
丸のみして全滅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これによって免疫力をあげ、病原菌やウイルスの攻撃に
対抗できるのかもしれない。

このような製品を作ってくださった前田博士と彼の研究チーム、
前田夫人の真心のこもった経営管理に心から感謝する。
彼らの努力によって、益活菌は益々多くの方々に
絶大な効果をもたらすことであろう。


日訳 後藤香代子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井上女士的來信(八)


井上女士是我在日本住時跟我學漢語的學生;是一位做事認真,對人熱心,又很會寫文章的女士。有一次她穿和服來上課,我發覺穿著和服的她,特別能顯出傳統日本女性的氣質與幽雅,便想向她多要幾張和服照上傳此版以留紀念;但是那時她還沒有電腦,可能對數位相機傳輸也不熟悉。最近不但傳來數張和服照還寫了一篇文章,讓我高興異常,一字不改的貼上來,以與本版讀者分享之!

謝謝您,井上女士。

***********************************


      穿   

我喜欢穿和服。我开始穿和服的时期不那么早,是从四年前开始的。
那是我退休后六年的有一天,我忽然想我有三件和服,如果我一直不穿的
太可惜了。于是我对我的高中同学们说了,我想学穿和服的想法。
同学们都笑了说你只有三件就说可惜呀!们这么说是她们都有很多和服,
闲在衣柜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的母亲们都为女儿做一些和服,让女儿结婚时
带去婆家。我有的三件也是47.8年前我母亲缝的。我跟穿和服的朋友一个星期
学一次、学了三个月。学完后我决定每次去中文班上课时都穿和服。
现在我每年除了夏天以外、去上课,参加新年会,去看画展,去音乐会时都尽量穿和服去。当时我只有三件和服,现在我已经有了十七,八件了。知道我开始穿和服的朋友和亲戚都给我一些和服,腰带等等。另外我还有在旧衣店买了跟新的一样几件。在旧衣店买的都很便宜。一件只花了三,五千日元。
认为穿和服的乐趣是和服与带子和束紧用的细绦带颜色的搭配。虽然我没有那么多。现在朋友们都说现在学会穿和服了。真了不起!可是朋友们都不喜欢穿和服。她们不穿的理由是怕麻烦。
穿和服麻烦是麻烦,可是对我来说一穿和服就振作起来。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每当秋天看到山上的红叶时,春天的樱花时我想这些风景都画到了和服上。
也就是说从前工艺人把日本的四季风景画到布料上。在春季穿樱花花样的和服,在秋天穿红叶颜色的和服我想这就是日本文化吧!
我希望我的朋友们从衣柜里拿出和服来穿。
能街上看到更多的人穿和服,那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