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回看來時路 前眺未知處(二十六)

近十年情誼的一位陳姓好友,非常機靈好動又有點頑皮。是我進入新港國小不久,不知怎的也許是好奇也許是個性,她常常就會主動的過來幫我這個生疏的轉學生;而很快的我們便變成知心的好朋友。她家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傳統在地的農戶,在和她與她的家庭頻繁的接觸中,我體驗過台灣鄉下在那個年代一年四季農事的運作,也自其中獲得過無法衡量的農家生活樂趣。

在台灣鄉下傳統的農村家屋,比較多的是三合院,呈“ㄇ”型,但她們家是沒有右邊的護龍(對正廳而言在右手邊)那排房子,因此是 “┐”型。房子前邊有一塊不算小的土質空地,暫且稱之為前院;前院與馬路之間有竹籬相隔,有個很寬,對開也是竹子的,面向馬路的大門。院內屋旁有一棵大樹,樹下常常看到的是她們家的那輛牛車和那頭水牛在休息或在咀嚼草料。面對正廳,左邊的是她父母的臥房,右邊的則照著順序,大哥大嫂的,二哥二嫂的,在直角角落的那間是廚房,再來便是姐姐和她的臥房,及儲藏間,農具間。進入正廳面對的是高置的神佛雕像,下一層是祖宗排位,再下來便是一個紅亮厚重放置祭拜供品的供桌。從正廳裡,向左向右都有門,好像房房都是相通的。記得常常放學後,她們家人仍在外務農,她便帶著我去她家玩,從正廳穿過大哥二哥的房,來到廚房,廚房裡一個大鋁壺裡好像永遠都有大麥茶,她總是用飯碗倒一碗大麥茶請我喝,有時還會請我吃一塊發糕或“昂姑貴”(紅糯米餅)~~ 一種糯米做的包有紅豆沙約大人手的大小,像一片土司的厚度,上面塗有紅色顏料,下面墊的是香蕉葉子的一種喜慶糕點,又軟又甜,極為好吃。極為好吃是那個年代鄉下的糕點,糯米就是純糯米,紅豆沙就是純紅豆沙,不攙任何添加物;因為純正所以非常好吃,令人異常懷念!

從搬到新港鄉後的五六年間,我親眼見過她們家的大哥,二哥娶媳婦,以及姐姐出嫁的喜慶儀式與活動。記得很清楚,大嫂二嫂剛娶進來時,都是滿清秀婀娜的年輕姑娘,可沒多久就變了一個人。她們不但天天下田做農,家裡的事也得做,期間還懷孕生子...;讓她們很快就變成又粗壯又蒼老的樣子。記得一個畫面:大嫂或二嫂或兩個一起,在屋前空地上,把用牛車載回來的乾甘蔗葉及乾稻草等,熟練快速的抓出一小束,一捲再捲,然後中間用一條葉子一繞一夾,便變成一個像蠶繭狀約排球大小的乾草團;左邊抓草,綁好,往右邊一丟,不一會兒右邊就壘出如小丘般的乾草團堆。這些草團在廚房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爐灶中起火用。有的時候也扮演完全燃料的角色。她們飛快的做著這個動作,很可能是孩子等著餵奶,廚房等著端出晚飯,水缸等著注水...,沒完沒了田裡的和家裡的工作,讓她們很快變了樣。同學全家除了母親和同學不用下田,其他所有的人無論風雨冷熱都得天天辛苦的在田裡工作;沒有親眼看過農家的勤苦,大概無法真正體會“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的深意!

嘉南平原上在那個年代最常見的農作物,除了稻穀就是甘蔗了!一望無際的甘蔗田處處可見,而絕大部份都是製糖甘蔗。普通食用甘蔗較粗是暗紅色的外皮,而製糖甘蔗則較細外皮是淺黃帶一點淺綠色。在鄉村的路上看見水牛或黃牛拉的一車車落的高高的製糖甘蔗,不疾不徐的走著是司空見慣。因為在那時糖是換取外匯非常重要的外銷產品,因此製糖甘蔗就變成珍貴的原料。政府訂有非常嚴格的法律,絕對不可私自販售或食用。在鄉村連小孩子都知道那嚴重性,因此從未見過誰拿著一根製糖甘蔗在啃嚼著。而我這位同學很可能是全台灣蔗農唯一一個偷過一根製糖甘蔗的人。

她常帶我去她們家的田裡玩,記得一次她壯著膽子在瓜田裡“偷”了一個黃皮香瓜,問我要不要吃,我雖然想吃但覺得怎麼從田裡摘起來不洗就吃?我沒要。她卻不管,在衣服上划幾下就自己吃起來。不能在田裡直接取食農作物好像也有不成文的規定,否則她不應該“偷”的時候會那麼緊張!這香瓜不算什麼,另一次在路上碰到她自家裝得滿滿的製糖甘蔗的牛車經過,我們便得意興奮的跟在牛車後面有說有笑的,不料 她竟然抽出一根甘蔗,讓我大吃一驚,現在想來都還搞不清楚她當時是故意還是無意的;坐在牛車前趕牛的家人當然看不到車後邊發生了什麼事。她拿著甘蔗抓著我就跑,很怕被人發現,也不知後來她哪弄來一把鐮刀,記得好像在誰家的後院,她用鐮刀費力的削了一段皮,給了我一小段讓我嚐嚐滋味,我只覺得這種甘蔗雖然很甜但纖維很粗很難咬斷。她這樣做不知是覺得好玩,還是逞能,還是要我這個城市來的土包子開開眼界?反正在那段期間有這樣一位聰明調皮的好朋友,帶給過我多少農村生活的樂趣!到現在還覺得非常幸運。只可惜後來與她失聯,只能在記憶中回味當初有趣的點點滴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